第一百九十二章 過年前的意外

京師。

冬日的一個午後。

朱厚照的東宮的殿宇裏轉悠,扭了扭脖子,也松松腰肢,案牘勞形啊,他可不想年紀輕輕就頸椎、腰椎不好。

門口,劉瑾帶著幾個宦官又抱了一堆奏疏進來,看到太子的眼神,劉瑾躲著似的笑了笑,“殿下,這是今日最後一點了。”

看起來大概二三十本的樣子。

“放下吧,剛剛那些本宮已經批好了。送到內閣去吧。”朱厚照指了指側邊的書案,然後順手經過劉瑾身邊,拿了最上面的一本,看了兩眼後出聲,“劉瑾,什麽時辰了?”

“回殿下的話,申時了。”

“嗯,知道了。豐熙。”

“臣在。”邊上一直坐著的一個年輕人起身回應,他腿腳不好,每次起身都歪歪扭扭的,不過朱厚照並不建議他一直坐著,所以他要站起來就站起來,“你看看,最近哪件事我盯的少了些?”

就像那天議事,朱厚照會說出來,某件事我盯上了。但國家那麽大,事情那麽多,光全國主要官員要記住的就上百人,如果只憑腦子總歸會忘記,且壓力也大,用筆記下來多省事。

豐熙查了一下太子召見官員的記錄,“前兩次,殿下分別聽了《明報》年度情況總結和弘治十八年乙醜科科舉有關事項的匯報。還有西北……對了,有一件事,殿下命臣記下後,還未和大臣們商議。”

朱厚照擡了擡頭,他略微一想,“是山東旱災吧?是不是去山東的巡按禦史回京了?”

“殿下好記性,正是。”

好記性也不如爛筆頭,還是要記著好,不然真會忘記。

“那就宣吧。山東的事一起說說。”太子說完已經回到書案邊,他手裏的這個奏疏是閔珪所上。

因為現在浙江的犯人陸陸續續的抵京,恰好碰上新年,閔珪覺得最好不要在春節的時候搞得京城裏面血流成河、哀嚎遍地,不吉利,該問斬的人,等年後再行刑不遲。

這事無傷大雅,也不影響大局的,朱厚照沒有什麽其他的意見,所以他用朱筆批閱:準奏。

豐熙那邊,太子說完“宣”之後,他馬上擬好條子讓太監遞出去,上面寫著命內閣李東陽、戶部、巡按禦史入宮,奏稟山東賑災事宜。

巡按禦史也叫監察官,就有點類似中央巡視組,他們受皇帝的旨意出差到地方,一般來說是監察各級部門,但在運用的過程中還是以專門負責某項事物最有可操作性,朱厚照對這個制度非常重視,甚至於在錦衣衛內部也有人員有類似的職能。主要就是巡視倉庫、查算錢糧、除豪強、振綱紀。當然了,似發生災害這種事,朱厚照也會派遣巡按禦史前往地方。

其實也不僅錦衣衛,派往各地的鎮守太監也會上奏疏。

有一點職能重復,但他只能待在紫禁城,只要官員一合謀,基本上就是瞎子。一瞎,就很可怕了。

所以也是沒辦法的事。

另外朱厚照和歷代皇帝有些不同的是,他經常性會就一些具體事務聽取朝臣的報告。

其實說句實在話,弘治皇帝雖然早朝、午朝這些搞得勤,但他其實召見大臣不多。而且中國人都知道,我們是大會辦小事,小會辦大事,決定命運的時候,就是那麽十幾二十個人商量一下,然後請你們各位執行,早朝那麽多人,規矩那麽大,有些話怎麽好說?

不管怎麽說,朱厚照還是習慣下了朝‘開開會’。也提高效率,涉及到的部門來,不涉及的不要來,都放在朝會上,有些事情和部分部門都沒關系,他也得在這兒站著,浪費時間的很。

但這樣一來,朝廷各部官員的壓力極大。

因為太子要聽匯報,基本上都較為臨時,最幸運的人準備時間是兩天,還沒有超過三天的。

因為支支吾吾、事情說得不清不楚、一問三不知的官員被當場撤職的也不是沒有。

但朝堂上,從內閣到六部九司的大佬們全都是支持太子這麽做的,這叫勤政,什麽人才會盼著皇帝太子天天躲在宮裏不見大臣啊?誰敢冒這個頭。

所以朱厚照有時候會變本加厲,逮著哪些人做的不好的,會連續找他們開會,事情完不成,覺都別睡。

東宮的太監也漸漸習慣了太子的這種處理朝政的模式,該去通知幾個部門,就去幾個人,今兒個是內閣、戶部和都察院,那麽就是三人朝著不同的方向奔去。

內閣只用來李東陽,這是他主抓協調的事,山東的旱情也是他奏的。戶部要多來些,戶部尚書、分管賑災的侍郎,以及下面的主事全都得到。

巡按禦史則還好,要麽就帶上自己的副手。

其他的倒也沒了。

明朝的這些官府衙門基本是靠著皇城建的,內閣、都察院、戶部都近得很,也為朱厚照這種開會狂人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