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宴(三)

弘治十八年四月初四,皇帝命欽天監的官員選取吉日,將花馬池之戰的有功將士召進皇宮。古人對天氣的變化有一個基本的經驗性判斷,四月初四這日天空藍如一片碧湖,白雲層層,暖意融融。

吉時一到,皇帝便登上午門,他今日身穿冕服,腰系玉帶,雖然臉龐稚嫩,但幾年時間運用權勢的手段犀利,所以自身自有一層威勢,迫人心神。

這是掌握實權的帝王。

皇帝左右兩側有大漢將軍執戟站立,一直延伸到兩側的翼樓。

朝廷的官員已分文武,在午門之下站列。皇帝要在這裏簡短的進行宣旨,隨後入午門,行大宴。

這片天上的雲彩飄過了一片又一片,距離上一次有這麽多的武將齊聚,還真不知要追溯到哪一年。

早些年吳寬、程敏政等人勸諫太子、後來是劉大夏、劉健,到此刻,朝堂上吏部、兵部、戶部……都為皇帝掌控。

上直親衛也被部分恢復,軍學院每日宣傳‘類民族主義’的價值觀。

皇帝初登基,又有此次花馬池之戰的大勝,皇帝親自提拔的武將借此機會皆可登堂入室,掌握機要。

似李東陽、謝遷等成化、弘治年間的老臣心中都很復雜,時間並沒有過去多少,但形勢已經全部改變,同樣是站在君前,可那份感覺早已不同。

李東陽早上碰到王鏊的時候還深深看了他一眼,當年王濟之最早說一代聖君,這才過去多久,話就已經應驗了。

哪怕是糾核百官儀態的禦史都覺得輕松不少,除非真的肚子痛或者身上癢,否則誰會在這裏扭來扭去。

“咳。”

司禮監劉瑾故意發出這樣的聲音,午門前的所有官員神情一凜,所有心神集中起來。

不久後,朱厚照的視線裏出現楊一清,他領著眾人自遠而近,來到午門之下。

“臣三邊總制楊一清,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老頭兒使出了渾身力氣大喊,“正月末,臣接上諭,整軍備戰,戍邊保民。幸不辱命,三月我軍於花馬池痛擊韃靼,斬殺敵軍八千余,奪回牛羊數千頭,金銀六萬余兩、布匹銅鐵無算……”

這個時候作為皇帝的朱厚照只用說一個字,“善!”

之後劉瑾傳話,兩邊太監、大漢將軍一個一個復述皇帝的話,一時間喊聲震天,氣勢如雷。

這樣的程序都是事先已經安排好的,朱厚照沒有興趣改動。

內閣李東陽代表群臣,請皇帝賞賜有功之臣,皇帝再說一個字‘準’。

實際上,所有的升賞先前都已經擬定。而且有些消息已經透露了出來,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振武營指揮使周尚文將會代替楊尚義統率大明騎兵。

而楊尚義則摘去副字,但卻不是大同總兵,而是升任寧夏鎮總兵。

這是頗有味道的一次調整。

對於周尚文來說考驗極大,原先那些楊尚義的人他能不能震住,就全靠他自己了。

對於楊尚義來說一樣驚心動魄,皇帝做出的這個動作,使他莫名害怕,同時也有一絲不敢與人言的心寒,他自問是沒有任何異心的。

其他如譚聞義等人也都各自有賞,但最為重要的楊一清卻沒在此時宣布。

朱厚照深深看了老頭兒一眼,他到此時都不確定,楊一清一會兒會不會替劉大夏求情。

……

……

過午門後,奉天門外的廣場上,宮裏已經擺好了幾十張圓桌,皇帝單獨一桌,他左右兩側離得近的分別就是朝廷重臣和楊一清等人。

儀式不像剛才一般莊重,朱厚照就隨意了一些,

“朕今日大宴群臣,一是為楊應寧等有功的將士賀,二是為大明國運昌隆賀,大明國祚傳至朕的手中,已歷百余年,上次有花馬池這樣的大勝也該有幾十年了。朕不是開國的帝王,還沒有什麽豐功偉業。所以朕要感激為國征戰的將士,今日之後,朕與諸位便一同留於史書之上了。”

朱厚照舉起手中杯,示意其他所有人,“敬為國征戰的將士!”

皇帝這樣,就連李東陽、謝遷等內閣閣臣也不敢托大,全都站起身敬酒。

這一次,皇帝的酒杯裏是真的酒,喝入口中稀稀拉拉的,辣得他嗓子疼。

楊一清官位再大、功勞再大,也不敢就這麽輕受下來,他立馬跪地,“啟稟陛下,臣累受國恩,才有今日。一騎孤影過山川,家國萬裏赴戎機,身為大明臣子,自當上效君父,下安黎民,但有微功,也是仰賴陛下籌謀,臣何敢居功?”

朱厚照等了他很久了,看他終於出列,那眼神便朝邊上的豐熙、郭尚坤看了看。這兩個家夥面無表情的,也不知道最後能不能勸成。

“……家國萬裏赴戎機。”皇帝呢喃著,重復楊一清念得這半句短詩,後半句尤其合他的心意,“這句好。先前朝中有大臣言朕少年心性,喜好兵事。他們又哪裏知曉,所謂喜好兵事,其根源在保家衛國四字。十年飲冰,難涼熱血。朕若是不做皇帝,還真願意當一個少年將軍,踐行你這句‘家國萬裏赴戎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