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朕有一個志向

海禁這個事兒,是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來的,其實最開始,朱元璋並沒有禁海,《明史》就記載:洪武二年九月,定朝貢附至番貨。預與中國貿易者官抽六分,給價償之。仍免其稅。

也就是說,最開始海上的生意還是可以做的。

但是後來因為張士誠這些殘余勢力陸上守不住就聚集在海島上,而且慢慢形成了海上武裝力量,以及一些倭患的因素,導致朱元璋在洪武四年下令禁海。以免海上的人和百姓勾結,畢竟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茫茫大海上哪兒找敵人去?

所以不能就說這個政策很壞,海禁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東南沿海,而且東南沿海本就是財稅重地,亂不得。

另外一方面,大明主要的戰事都在北方。

你讓坐在南京的皇帝怎麽抉擇?

總不能北邊和北元打,南邊還大搜島嶼,封建時代的王朝並沒有這麽強大的力量。

再加上小農經濟並不需要貿易往來,算下來禁海對自身傷害不大,卻可以防範敵人。

有問題麽?

沒有。

不過,這個世上任何一種道理在一個詞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這個詞叫成王敗寇。

差不多也就是朱厚照這個時期,西方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並且統治了世界幾百年,中華民族因為海禁錯過了這個精彩的時代,這就是最大的過錯。

如果不是大航海,而是海外打得天昏地暗,死了不知道多少人,這個時候海禁就是正確的了。

另外,朱元璋不喜歡商人,海上的國門大開之後,幾十年的時間就會出現富可敵國的大海商,作為帝王,他來個釜底抽薪,一樣無可厚非。

而這也是當下,弘治十八年的治國大臣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即便祖制這樣的意識形態不談,從皇帝一向務實的角度出發,開海之後養虎為患怎麽辦?

大海是還沒有被征服的地方,一旦有海警,則東南必亂,東南一亂,漕運、財政全都不穩。

這麽想著,乾清宮的大臣們跪了一地。

“陛下,東南財稅半天下,開弛海禁以後,海外與我大明百姓往來頻繁,那些人不識中原教化,若是有心懷叵測之輩聚眾生亂,於海上恃武,到那時我大明海疆不靖,而東南一亂舉國震動,這些豈是開海後所賺的銀兩能夠彌補的?!”

這是一向支持他的韓文跪在了地上。老人家六十多了,地上還涼,講出來的語氣是撕心裂肺一般。

“……朕知道,朕都知道。”朱厚照走過去把他給扶了起來。

其實,他也不知該怎麽說服他們,所有一切看似正確的選擇,如果不能順應歷史洪流,那就沒有意義。

“大司徒平身吧。今日之議,朕連侍郎都沒有宣,便是朕知曉,今日是決定大明前途命運的一次朝議。你們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大明再大,不過就是在朕與你們的手裏管著。”

“再者,朕與各位大臣相識也有幾年了,朕了解你們,你們也了解朕。朕是什麽樣的皇帝,什麽樣的性格,什麽樣的做事風格你們都很清楚。就此刻而言,朕還是開心的,朕的大臣們沒有因為一句看似唐突的話便大鬧乾清宮,緣由便是你們心中也知曉,如此大事,朕絕非臨時起意!”

“說句自負的話,以朕的手腕,若想革掉你們其中的哪一位怕都不是難事,但今天如此重要的場合,你在,便說明朕是信任你的,朕不一定喜歡你,但朕覺得你勝任你的職務,所以過去的恩怨全都不提,朕想和各位心腹大臣們說幾句心裏話,也望各位愛卿心緒平緩下來,仔細的聽一聽。”

皇帝講到這裏,語氣軟,身段也不硬。

內閣李東陽、謝遷、楊一清,軍機處王鏊、韓文、王敞、楊廷和,刑部閔珪、工部曾鑒、禮部林瀚、大理寺卿常俊。六部九卿中只有左都禦史張傅華不在京師。

這些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皇帝這一番姿態。皇帝執政日久,掌控朝廷愈發嫻熟,不再像最初一樣總是‘齜牙咧嘴’。此番用情、講理,還是令他們不勝唏噓。

“主憂臣辱,臣等慚愧!”

“朕……在東南也有人,朕知道東南一帶有官員、商人他們反對朝廷開海,便是因為其中有些人能走得通官府的路子,可以安心走私,朝廷禁海,卻助力了他們壟斷。若是開海,這份銀子賺得便不順心。但那是在地方,朕相信,朕的心腹大臣之中不會有人心中想著商人利益,至少你們大部分不是那樣的臣子。”

“朕也知道,海禁一馳,則倭寇犯我海疆也是預料中事,且沿海百姓長期海外行船通商,與海盜、倭寇、海外番邦的交流,也易造成意外事件。但朕,有一個志向。朕希望,大明的統治不是建立在控制、隔絕、使百姓無知愚昧的基礎之上;朕希望,將大明建設成為一個富饒的國家,大明的百姓出海能為自己是明人而自豪,海外的人能羨慕在大明生活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