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政治智慧

二月二十六日,清晨。

一片衣角掠過路邊青草的露水,幾道身影轉廊庭而向正院,到了之後幾人跪下,低頭捧上一個木盒。

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胡須花白的老者,老者身邊有一個青年人,模樣倒與老者有幾番相似。

青年人拿了木盒拆卸開來,將裏面的一頁宣紙取了出來。

老人家偏過眼神,念了其上的兩字,“取仕。”

這有些奇怪。

因為宋、明兩代的科舉都是三年一次。譬如弘治十八年乙醜科之後,下一次就是正德三年戊辰科,和是不是有新君登基沒有關系。皇帝登基之後有恩科,是清王朝為了籠絡天下士子,所以想出來的主意。

因而此時的劉健是看不太明白的,但仔細一想,其實洪武四年、五年,永樂九年、十年都分別進行過連續的科舉。

皇帝處處以先祖來要求自身,或許這也是比照太祖、太宗皇帝而做。

還好,加科取仕這事其實不難,畢竟文人也不會自斷其根,若是皇帝都說了今年舉行科舉,結果哪個文人不同意,那天下的士紳怕是不知道要編造多少流言來讓其身敗名裂。

不過劉健也奇怪,既然此事不難,為何作為單獨的議題?又如何占據一天的時間?

正思考間,下人來報,說宮裏的公公來了。

劉健不敢托大,連忙起身去迎,既是宮裏來人,必定是陛下的意思。

而到堂屋前的大院落一看,果然如此,來人不是其他,正是司禮監劉瑾!

“劉公公。”

“希賢公不必多禮。準備準備,接旨吧。”

劉健略有驚詫,這麽一大早,怎麽會有聖旨?而且昨天入宮述職,一點兒跡象都沒有。

但不管如何,還是趕緊準備接旨的禮節,隨後率家人行跪拜大禮。

劉瑾清嗓後,開始宣讀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光纂洪圖,祗寧方夏,所賴箴予之闕,求人之瘼,遂以達上之澤,是承是籍。蓋古所稱陳古道、引大體、不舉苟細者,今有其人焉。

爾山東布政使劉健,先皇祖拔爾於師言,先皇考遺予以正士。立正直忠厚之高標,運博大沉雄之峻采,昌言日進,戇氣特聞,兢兢業業,待民以仁。

朕在朝而寶歷初開,唯以小民永命,挾風霜於白筆,人歌至止之驄。搖山嶽於鐵肝,威攬澄清之轡。茲以覃恩,授爾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山東,錫之勅命。爾當茲重寄,殫忠竭力,毋得處事乖張,戕害生民!欽此!”

山東巡撫?

劉健沒想到自己只到山東一年就立馬升官。

“臣劉健,叩謝聖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希賢公,快請起吧。”劉瑾收好聖旨交予老人家手上,又湊近了說:“近來各地督撫入京甚多,陛下不辭辛勞,一一召見問民情以詳,然於大朝會之前而得拔擢者,僅希賢公一人爾。陛下此舉,用心純良,希賢公心中知曉就好。”

“啊!”

劉健沒想到這其中還有這樣的細節,於是忍不住驚呼出聲,滿是褶皺的臉上盡是動容之色,感涕答說:“陛下厚恩待臣,臣豈敢不效死力?”

劉瑾點點頭,他回宮之後就將這些回稟給皇帝就好。

劉健不是演戲的臣子,雖說哭出來不免有幾分誇張手法,但心中還是依舊震動。

到午後時,得了消息的李東陽、謝遷都趕赴他的住處。

實際上朱厚照主要是兩個考慮。

其一,劉健確實幹得不錯。這個得實話實說,人原先是內閣首輔,去當個布政使還不是綽綽有余?而且當初他赴任的時候,皇帝為他撐過腰,官場上人走茶涼的那一套得到遏制,他在京師的老友也願意幫他忙。

到了山東以後,一年的時間劉健就做兩件事,一個是興教化,他在山東開設書院,做各類講學,而且不像有的官員被貶之後心生怨念,他還是如當初一樣秉持認真的性格,該教忠君教忠君、該教愛民教愛民;第二是重農桑,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阻止豪強大戶兼並土地,與民休養,山東官府各類開支也傾向於民生。

雖說沒有創造什麽財富神話,但他做到了一個理想中的封建文官應該做到的事。這其實就夠了,老百姓,你不折騰他,他活得可好了。

其二,這個時候升賞劉健,也是為拉攏人心。

朱厚照做過的幾件大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士大夫群體。而劉健一直在士大夫群體中享有崇高威望,這個時候給他這樣特別的待遇,就是展現一個君主的寬仁和胸懷。也更顯得他不偏不倚。

“取仕之議題,意在元年加科,而元年加科,是要天下士子歸心。”

李東陽和謝遷對劉健這句話都是認同的,李東陽還分析說,“廣開言路、為國取才,這本也是盛世明君之象。只不過與外庭預料相差較多。現在看來,開海應非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