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除爵

其實,所謂的錦衣衛不太敢收銀子,大概是因為朱厚照知道什麽叫‘執法權’。有這個權力而不貪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吏治敗壞是最頭疼的事,因為不管皇帝想出多少妙計最終去執行的都是官員。

這些人,過不了幾關就倒,這皇帝當的得多心累?

所以‘執法者’本身也要人盯。

“朕這個人的脾氣你們是知道的,盯上了一件事,無論如何要有個結果。朕知道,揚州是花花世界,過去的人很少能在那裏的胭脂粉氣面前撐住,也許不管派多少人,到最後都會多多少少夾點私心,跟朕說些真真假假的話。反正朕又不在揚州,朕怎麽知道?你們說是不是?”

毛語文和韓子仁都低著頭。

他們現在心裏都擔心,

皇帝對民間、官場上的那些貓膩了解的異常清楚,現如今揚州什麽情況,他們也擔心……擔心自己的人出什麽紕漏,

到時候他們作為副使肯定會在皇帝面前減分。

“陛下是天子,盡知天下事。揚州的事,瞞不過陛下。”

“天下事朕也不是全知。原本朕在猶豫要不要啟用顧禮卿,後來想到你二人也是朕深信之人,做事一樣穩重,揚州的事再大,有朕為你們做主,又有什麽可怕?”

兩人其實從皇帝的語氣中聽出了一點擔憂。

毛語文說道:“陛下放心,此事用不著顧侍郎。錦衣衛原本就是一把刀,若刀不鋒利,留之何用?”

“朕相信你是鋒利的,但殺人,誰都會殺呀。”皇帝略有嘆息,隨後從他們兩人面前離開。

最後的話有些高深莫測,讓他們兩位不得不細加琢磨。

其實要前後結合一起聽。

所謂殺人都會殺,就是說有皇帝撐腰,哪個人當了錦衣衛不敢殺人?

關鍵是要讓皇上信任你。

兩人回去之後心裏都不是很有底氣,所以大概在籌謀著同樣一件事情,

……親自去揚州。

而他們兩位出宮的時候,正巧撞見永康長公主入宮。

宮中那件不喜事,他們都知道。

懷了龍種又小產,這也算是命了。

所以近來後宮求子,實在也是正常情形。

乾清宮,朱厚照盤腿坐下,翻閱奏疏,

他的姑姑永康長公主就在他左前方,行的還是大禮。

“姑姑是自家人,以後稱謂、禮節都可以簡單些。否則便沒了家裏人的感覺。”

永康公主儀態端莊,說:“是。四五日前臣與兩位貴人拜了送子觀音,今日又去算了一卦,乃是火地晉卦,原是大吉之相,但算卦之人說,若要生子女延其種,還要有些的機緣。”

朱厚照擡頭,“什麽樣的機緣?”

“說是積德積福。”

“積德積福?”

那不就是不要殺生,留人之種?

有上次永康長公主來說永康侯之事,朱厚照相信她。

只是略微覺得這個卦有些巧。

“姑姑,此人算得準麽?”

“準的,當場有幾人,他能看其過往,算其將來。便是臣這樣微服去的,他也算得準。”

朱厚照不知道這裏面是什麽手法,不過這種東西在他看過的各種騙術之中實在是小場面了。

當然也無所謂,興許就是江湖術士口才熟練些,混些銀子過生活。

反正說點吉祥話,女人聽了覺得心裏舒坦這也行。

這不是什麽大事。

到了午後,

韓文、閔珪、英國公和張敷華遞條子入宮。

韓文奉聖旨清鹽法之弊,永康侯、南寧伯都由其審理。

其實除了這些案子,近來較大的變化,便是許多勛臣將鹽引退還到了戶部。

“此次朝廷大論鹽法,許多人這才了解其中真相,也深知陛下憂國之深。為孝敬君父,以英國公為首等十余公侯伯爵退還鹽引計兩萬余……”

朱厚照面色不變,

什麽孝敬君父。

還不是因為永康侯被抓起來了。

“先不要入庫。”

眾人擡頭,不理解皇帝的話,鹽引就是錢,錢還不入庫?

哪想到皇帝說:“鹽課之案剛剛開始,什麽人涉及販賣私鹽,什麽人不涉及,這事兒還未有定論。涉及的,便不是退還鹽引這點事。不涉及的,戶部還是照常將鹽引還給他們。這些鹽引大部分都是先帝所賜,而先帝賞賜,必有緣由。再說,朕不缺這點銀子,也斷然沒有送了人還收回來的道理。”

“英國公。”

“臣在。”

“你不要多想,朕信任你。只是這道理,要講清楚的。”

“是,陛下處置極為妥當。”

“永康侯和南寧伯的案子怎麽說?”

事涉勛貴,要怎麽定,的確要他這個皇帝開口。

“回陛下。”韓文將案卷捧在手裏,並說:“永康侯已招認其通過占窩、賣窩等方式操弄鹽課以及販賣私鹽等罪狀,案卷上他署了名,畫了押,請聖上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