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幹冒天威,殞命以對

“四川原是天府之國,去年費愛卿入川時,朕確實有過些期冀。我大明雖疆域萬裏,但如蜀地這樣寶地的地方也不多,可惜先有洪澇,再有旱災。”

提到這一塊,朱厚照也多少有些痛心,“盛唐之時,四川更有揚一益二之稱,可到了我大明,四川一年稅負一年的稅糧不過100萬石左右。”

這個水平,基本上和福建一個數量級,那可是個遍地丘陵和山地的省份。

當時的益州就是蜀地,是天下數一數二繁華的地方。到宋代之時,這裏也是稻田遍野、桑麻遍地,人口更是超過1300多萬。

“費愛卿覺得,究竟如何才能繁榮四川?”

費宏稟報,“宋末元初,四川遭兵燹荼毒,十室九空,人口銳減,當年太祖皇帝也曾移民入川,但時至今日,四川百姓之數也不過三百萬,比之財稅重地尤為稀少。”

明中期,浙江、江西、南直隸都有上千萬的人口。一個天府之國三百萬人,著實有些少了。

朱厚照負著手,他在想或許也和大明的重心都在北邊有關系。整個兩百多年,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的少數民族。

而且移民這種事情,對於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來說不太可以接受。即便真的心理接受了,四川那麽遠,怎麽過去?

有田的百姓不想去,沒田的百姓估計都走不到那地方。

但四川地區的自然稟賦確屬上佳。

朱厚照心中生出一個念頭,在他的有生之年,必定要改變四川的面貌。

實際上,若無人為幹預,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到明末,不過好不容易恢復了一點生氣,又遇上張獻忠入川,人口再一次銳減。

所以基本上明清兩代,四川都沒喘過來氣。

但即便如此,四川按照‘畝均’的稅賦數據來說,一直高於大明的平均水平,說穿了還是這裏條件好。

人多,有時候是會造成人地矛盾緊張,但是人少也一樣會蕭條。尤其在沒有大機器生產的年代,人不足,就是勞動力不足。

“朝廷得有個上位規劃。”朱厚照心中升起這樣的念頭,“一方面是流民遍地,一方面又是人口不足。地區隔絕、交通不便又使得相互之間難以溝通,若是任其發展,僅靠順其自然,怕是難有成效。”

這個時候離四川比較近的流民在荊襄一代。因為湖廣‘王爺’太多了。

“陛下聖明。不過移民入川所耗甚多,流民的口糧、入川以後還要發給牛種、農具,且墾荒之初,賦稅難以征繳,其中種種算下來,所需靡費便是另一個復套了。”

這一點朱厚照不怕。

復套附帶有河套平原那幾百萬畝的耕地和草原。有土地作為戰爭的‘獲利’,花出去的錢就是有意義的,而且還能改善安全形勢。

四川也是一樣。

其實他在猜測,或許正是因為這項工作耗資巨大,而終明一代就沒有什麽時期財政狀況好過,所以才做不下去。大家搭夥過日子,能過下去就已經不錯了,哪還有余財再去顧其他。

“費愛卿,當年列復套為國策的時候朕就說過,一年不成,咱們就三年,三年不成咱們就五年,真要五年不成,那就十年!事不怕難,就怕人做。這件事也是如此,一下子完成國庫難以承受,那麽就分數年進行。”

朱厚照有了想法,就像找到了目標,“不過這件事要內閣統籌了,哪裏流民多、就去勸導哪裏的百姓。一年三波、一波十萬,五年的時間就有一百多萬人口。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咱們君臣,應該都沒那麽急吧?”

“陛下有這個耐心,臣自然也有這個耐心。讀聖賢書、謀天下事。便是終此一生,只辦這一件大事,臣也死而無憾!”

“恩,對了,你不是要帶個知縣入京,他人呢?”

費宏心道正好,“回陛下,此人已在宮外等候。”

“那就讓他進來吧。”

顧人儀在二月初入北直隸地界,至二月底時入京師,這一個月分外辛苦,整個人也黑瘦了許多。

朱厚照打眼一看,還以為他已經生病了呢。

“微臣宜賓知縣顧人儀,參見陛下!”

“平身吧。”朱厚照坐回龍椅,袖子一擺,“朕今年接受封疆之官述職,其中部分人並不單獨覲見,而要為朕推薦一二良臣。費愛卿是狀元,在翰林院、東宮都是歷練過的,更參與修過《憲宗實錄》,至朕柄國,也以西南之重地相托。一句話,朕即便不信你,也會信他。所以你要實心用事,所為的不僅是報國恩,更是不能辜負的是你這上司的器重。”

皇帝一番話說下來,費宏聽得極為受用。顧人儀也覺得心中有一股熱忱,兩個人、四雙眼睛,都在看他,再想想自己心中的信念和讀書學得的道理,其心志變得更為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