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限制藩王財富

大明有九邊,由東往西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太原鎮)、延綏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陜西鎮)、甘肅鎮。

為了防備蒙古人,九邊陳兵百萬,每年耗費軍費數百萬兩,並且因為局勢越發敗壞,軍費是漸次升高。

實際上到嘉靖二十一年,由於防務壓力變重,嘉靖皇帝又在九邊之外置了眾多新鎮。

再往前看,最早的北方只有四邊,並無九邊,九邊本身也是因為防務壓力變重而來。

這是一個循環,因為吏治、衛所敗壞,所以可戰之兵變弱,早期設想好的防務體系維持不了,漸漸地露出更多的缺口,於是只能加派兵馬,多置邊鎮,加派兵馬又導致朝廷壓力更重,進一步削弱國力,國力被削弱,軍務便更為不堪,如此循環下去,使得明朝早期基本沒有多少的軍費到中後期要占據每年歲入的一半。

這種惡性循環不給他打破,是絕對不可以的。

眼下韃靼進入疲弱期,朱厚照誓要趁此機會整頓邊鎮,清理軍屯。

寧夏鎮,實際上只是開始。

不過正經說起來,確實已經很多年了。很多年沒有藩王造反了。

消息傳開的時候,京師嘩然一片,大小臣工議論紛紛,內閣和皇帝收到的奏疏陡然增多。

再上早朝之時,其他的議題也很難擺到平叛之事的前面。

不過這一點到沒什麽好議的,現在的朱厚照不是那種只能號令京營的弱勢皇帝,他肯定是一封聖旨,諭令固原、朔方兵馬平定叛亂。

關鍵在於平叛之後的事。

在朱厚照看來,有兩件。

其一為清理軍屯,這個要小範圍內討論,所以他找幾位閣老,人一多七嘴八舌的其實不利於事情的推動。

其二則是如何處置安化郡王以及慶王。

這件事就要放到朝會之上討論。因為朱厚照占了理,而且涉及到一些道德,不能偷偷摸摸就做了。

反正是造反,這種事就是親父子,也會相互見血。

奉天殿早朝之上,更無人可以改變這一點。

朱厚照端坐於龍椅,帶著幾分威嚴說道:“舉兵起事、自號為朕,這等謀逆大罪,天所不容。安化郡王是首惡,不論是國法還是家法,朕都只能賜以死罪,這是他自己尋求的結果!”

到目前為止,他還是克制的,沒有殺朱元璋的子子孫孫們。

現在逮個一個機會,那是絕對不會放過。

他的下方,文臣居左,武官居右,沒有一個能說出不一樣的結果。

“至於那個慶王爺,你們以為應當如何處置?”

左副都禦史章懋說道:“微臣以為,慶王乃受脅迫,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有此一節,則情有可原,雖有罪,卻罪不至死。”

“是受脅迫不假。但他畢竟委身於敵。朕這樣講吧,”朱厚照的劍眉配合著他居高位日久的威嚴,給人的感覺是頗有氣勢,“這次平叛,朕是有絕對的信心能勝的,但若是朝廷敗了,那他慶王爺,是不是就跟著那個安逆去了?!到那時,他會如他所說的那樣忠誠、會記得朕這個皇帝嗎?

叛逆之罪是第一大罪,天下人皆因抗擊之,豈能輕易便委身於敵?若是王爺可以這樣而活命,那麽朝廷的大臣,朕的武將,是不是都可以用受脅迫這樣的理由?”

朱厚照仍然不願意放過這個機會。

“再者,朕查過往記錄,這個慶王爺也不是什麽賢王,更未見其有忠君、為民之舉,怕是心術不正才能輕易便從了安逆。他既然願意叫安逆為皇上,朕便成全了他,讓他隨著去。”

奉天殿有某種程度的安靜。

慶王爺到底該不該死,這事情其實有說法。

辯論的話,有的辯呢。

但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個寧夏的小王,其實在朝廷中沒有什麽資源。皇帝的態度已經明朗化,接下來再煩,就是為了慶王而和正德皇帝糾纏不清,這樣做究竟值得不值得?

這個就要所有人自己評估了。

一些老夫子如果還在朝,可能要和朱厚照理論理論的,什麽血緣、仁義等等東西都要拿出來說上一說。

可時代已經變了。

這樣的人,在朝堂之上難以立足。

朱厚照唯一可以讓步的是,可以賜慶王全屍。

安化王是不可能了,什麽車裂、剝皮,他死的一定很慘,最後是身首異處。

在這個年頭,不同的死法也是不一樣的。只是對朱厚照來說都一樣,他只想把這些廢物清除出去。

爵位他也不會再給了,出了這档子事,慶王一脈算是和他這個燕王一脈的結下了梁子,說不準後世子孫再搞個復仇的戲碼其實也挺老套無聊的。

就在這裏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