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無題

閔珪致仕以後,刑部尚書由刑部侍郎趙慎接任。

趙慎是原南贛巡撫,正德初年以來,官場在朱厚照的帶領下掀起了一場‘京官、地方官’移形換位的重要變化。

這個變化並沒有多麽殺人流血,也沒有改變重要的祖制。

皇帝只用了一種辦法,就是大力提拔地方上做得好的官員。

趙慎是第一個。

此後如楊廷和、王瓊,以及新任工部尚書何鑒,都是這類情況。

與此同時,皇帝又陸續將親信之人派往地方,如現任四川巡撫費宏、河南巡撫彭澤、福建巡撫豐熙等等。

用腳投票嘛,現在的人京官、地方官哪個更香那還用說麽。

趙慎之所以提拔迅速,還在於他以實務見長,在文壇之中並無顯著地位,本身也不屬於清流,如此背景使得他只得依靠皇帝。

當然,他還有個更加不得了的學生,嚴嵩。

但最近嚴嵩遭遇了困境,令他有些擔心。

下朝之時,嚴嵩還避著他,仿佛知道自己是個‘瘟神’。

不過趙慎可不是那等勢利之人,他自己在人群中找到嚴嵩的身影,快步追了上去。

於是皇宮高墻之下,石板路上,眾多人都能看到師徒兩人同行的畫面。

“惟中,怎的今日走這麽快?”

嚴嵩內心有些溫暖,紫禁城是人走茶涼之地,沒想到他這個老師還有幾分情義,“學生……不願給老師添麻煩。況且是不必要的麻煩,總歸要等這陣子過去。”

“若真是那樣,世人又如何看我呢?”

只簡單的這樣講了一句,趙慎便不再多說了,他提步催促,“一起走吧。”

嚴嵩只得跟上。

一人紅袍,一人藍袍,緩緩而行。

“今日陛下借張公實致仕,暫且按住了此事。不過那些人來勢洶洶,你我不在內閣,也不知道得有多少封奏疏,惟中,你這次是怎麽了?”趙慎提起這個,還真是為他擔心。

“老師放心,學生的事其實簡單,不必為我憂心,只是,名聲怕是不好了。”

這年頭,名聲和事情本身無關,看你站在誰的對立面。與李夢陽、邊貢這些清流不對付,那麽這幫人自然會給他冠以奸臣之名。

“倒是內閣要以八人名單呈於陛下,這八人,內閣必占四人,剩余四個人若出自各部尚書,老師和兵部齊尚書是必占其二的。”

內閣沒得想,清理八鎮軍屯這麽大的事,內閣作為百官之首如果躲在一邊,那無論怎樣也說不過去,兵部尚書齊承遂是楊一清的老部下,楊一清不好在這個時候護短。

至於刑部尚書趙慎,他的一切根基在皇帝。

所以這件事,他也脫不開。

關鍵是剩余八鎮的屯田,哪個最簡單。忠心和當傻子挑最難的是兩碼事,而且其他七人巴不得你挑個最難的呢。

“依學生所見,甘肅有肅王和韓王,大同有代王,遼東有遼王,山西有晉王和沈王,此四鎮皆有藩王,也必定與如今朝中之事脫不開幹系,自然的,要做成做好難度也最大。”

趙慎靜靜地往前走,“這樣的事,人人都看得明白,陛下更看得明白。”

嚴嵩也明白,想在這個節骨眼耍小聰明是瞞不過皇帝,但選擇總歸有個偏向。

“陛下給楊閣老三日時間,楊閣老應已交了吧?沒有人動心思?”

應該是這樣,只不過這等事情是內閣首揆和皇帝之間的商議,到目前為止還沒向外面透露罷了。

“動心思也沒用。清理軍屯有陛下聖旨,還有精銳官軍,各鎮再不願意,也不能違抗聖旨,無非就是做起來難度大一些,而你這樁事,若是處置的不好,丟了烏紗帽都是小的。”

嚴嵩自信一笑,“老師應該更相信我,也應該相信皇上。”

皇上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藩王和軍屯之事。

李夢陽和嚴嵩之爭,挑頭已起,正在發酵,就連已經離任的張敷華都要站李夢陽一邊,那就是說朝廷有重臣不滿於藩王為禍。

這陣風聲起了以後,正好又可推動邊鎮清屯。

朱厚照覺得,八鎮的皇室宗親很快便能接到朝堂風向變化的消息,所以他們的反應也要顯現出來才對。或是自己解釋脫罪、或是幹脆老實配合,總該有個態度。

所以他現在要再等等。

當然,這是推論中應該會發生的事情,現實並不一定完全按照自己想象中的來。

所以朝廷還是得主動,選出八個人各自負責八鎮,便是主動作為。

在此之前,八鎮的守備太監也都來信了,畢竟劉瑾出事要早一點。

尤址或許是新上任,還不敢‘造次’,八處守備太監的回信,他都老實交到皇帝手中,一副絕不隱瞞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