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 朝政是底線

“陛下,楊閣老,王閣老求見。”

皇帝本來盤腿坐在類似炕的上面,就著搬到床上的矮桌看些奏疏,聽到尤址進來稟告,於是躬身要穿好鞋子。

尤址眼疾手快,跑過來伺候上,“陛下,還是讓奴婢來。”

“沒事,你讓他們進來吧。”

這兩位是重臣,朱厚照脫鞋不太合禮儀,顯得不尊重人,不僅如此,他也不會隨意翹二郎腿,是正正經經的坐好。

這些事在儒生看來很重要,對於朱厚照來說又很簡單,所以他通常都會注意。

沒多久,兩人聯袂而來,“臣楊一清(王鏊)恭請聖安。”

“朕安。”

皇帝一伸手,邊上太監就已經把兩個凳子搬來了。

“謝皇上。”

“朕在看順天巡撫王璟的奏疏,”朱厚照從矮桌上拿過來,“正德二年北直隸經分田一事以後,老百姓總算有個安生日子過。記得分田以前,每年稅糧只有十多萬石,但自正德四年開始,已經翻了兩倍還多。但他說日子好了以後,反而於推廣紅薯不利,這真是……到頭來怪我們君臣理政太過勤奮了是不是?”

皇帝語氣裏含著笑意,顯然是在調笑。

楊一清和王鏊也都還算輕松。

王鏊接話說:“窮則變,不窮則不變。王廷采之言,倒也不無道理,不過這不能算陛下之過,而應是陛下之功。至於紅薯,它產量高又耐旱,許多老百姓尚不知其特性,等到兩三年後完全知曉了,那便不會有難度的。”

“順天府今年要種十萬畝紅薯。”楊一清拱起手,“陛下放心,老臣會時時盯住他。”

“嗯,那麽他奏疏種說的請求呢?以免除部分稅賦為餌,鼓勵百姓更多種植。”

王鏊說:“臣倒以為可以一試。軍屯清理以後,大明歲入會大幅增長,本身也有財力支撐。這樣的獎勵既可以藏富於民,還能推動紅薯更快普及,一舉兩得。”

朱厚照本來也覺得不錯,不過他想到山東劉健正在做的事。

“……朕原則上還是同意先生話中的意思,咱們君臣所思所想,說到底就是讓老百姓日子過的好些。不過減免錢糧是不是太過復雜?到底減免多少,是減免部分還是全部減免?依朕看倒不如這樣,每家願意試種兩畝的,免除家中一人徭役,願意試種五畝的,免除兩人徭役。

這樣的好處就在於易於執行,誰家試種,縣官今年征徭役時,就劃掉他的名字,而且老百姓也易於理解,一聽就明白。”

楊一清和王鏊兩人想了想全都點頭,這樣的話,又是一個善政。

一個接一個,慢慢來,總歸能把國家治理好。

朱厚照看他們沒意見,便提筆了。

自他登基以來,朱批的權力還沒有讓給過任何人。

寫完之後他還吹了一下,接著交到楊一清手上,“這個口子都開給他了,堅決不能再有其他的借口了。這句話私下裏帶給,朕就不在奏疏裏寫了。”

“是,皇上聖明。”

“徭役如果有缺口的話,內閣回去以後和戶部商量個辦法,撥一筆銀子,改征用為雇傭。劉希賢在山東做得效果不錯,老百姓反響很好。”

這些都是有奏疏呈上來,他看到的。

至於說真假,朱厚照並不覺得劉健還有騙他的理由。

王鏊心中寬慰,“其實,微臣倒是覺得這些……姑且稱作為‘損失’吧,今後會在紅薯推廣以後朝廷收取的稅賦中再補回來的。”

確實有可能,紅薯推廣的快,產量高,朝廷收到的稅糧自然也就高了。

“提到這個,你們兩個心中記個事情。”朱厚照慢慢皺起眉,“朝廷在過去收的稅賦都是本色,稻米、小麥、布帛,現在又加個紅薯,可紅薯其實不太容易儲存,不過主要也不是因為這個。其實朕早就在考慮,能不能將稅法稍作改動,最好統一收取折色。

你們再想想運輸,運輸五十萬兩銀子和運輸五百萬石的糧食,哪個更方面,哪個更節省?這些都是為政之中可以改進的地方,不過眼下這樣改法尚不合適,要等海貿每年輸入的銀兩再積累的多些。朕今日先提一嘴,趁這段時間你們也可以考慮考慮。”

楊一清和王鏊聽後稍有意外。

“臣等,謹遵陛下旨意。”

“嗯。”朱厚照一拍腦門,“瞧瞧朕,明明是你們來找朕的。說吧說吧,有什麽事情麽?”

“還是楊閣老說吧。”

楊一清從袖口裏掏出來東西,“是保定府的事。陛下剛剛說順天府的稅糧在正德四年以後翻了兩倍還多。可保定府前年是大幅增長,結果去年卻稍有回落。”

“朕,記得這個事。不是因為鹽河洪澇,朕免除了兩個縣的賦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