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紫禁城裏老套的戲碼

王炳上了一道奏疏,早先朝廷以八人分別盯住八鎮時,他是負責薊州的,隨著楊尚義等人不斷稟報薊州清屯已有進展,所以他請命以欽差身份再去一趟。

在他之前,楊廷和也已經去了山東。

內閣現在就剩楊一清和王鏊兩個人了。

王鏊歲數大些,已經六十一了,楊一清還小他四歲。不過兩人都是極有精力的,每天都是從早到晚的閱讀奏疏。

“……薊州、大同、榆林、寧夏,清屯之事幾乎是鎮鎮有事,這宣府總兵楊興倒是與眾不同,人、田、軍一樣不亂。”王鏊手裏掂著本厚厚的奏疏。

楊一清放下毛筆把東西接過來上上下下的看了一遍,“數字對得上,朝廷在大朝會後下旨催促,他們也頗有進展。”

“閣老真不覺得奇怪?”

楊一清鼻腔嗯了一聲,“不管是真的假的,他都不能在宣府久待。不過,老夫倒希望他是真的。有一鎮能相對順利,陛下那邊總算能寬慰一些。至於你的擔心,不足為慮。”

王鏊的擔心也很簡單。

清理軍屯這麽難的事楊興在宣府能推得下去,那還有什麽命令他下了以後,那些將官會不執行呢?

楊興在宣府待得太久,已經不得不防了。

“就算不足為慮,也該防患未然,此事等陛下再召見,我們是要和陛下說的。”

楊一清沒有反對,也沒有不反對,他是在邊疆待過得人。

其實以大明此時的局勢,不太可能有邊疆將領能夠作亂,造反又不是什麽好玩的事。

只在京師裏想象外界的人,大概是不明白這一點的。

不過這並不重要,如果要調動那就調動吧。

其實皇帝把王廷相調離陜西,怕也是有這種心思。

“濟之。”

王鏊見他忽然稱字,有些意外,“怎麽了,閣老?”

“近來,老夫每每在想,能與濟之共居內閣,也算是一種好運。”

“閣老哪裏的話。”

“不,我是在想,將來如果有那麽一天,咱們有沒有劉李謝的結局。”

王鏊心思微動,皇帝稍稍針對了一下楊一清,看來他是有些害怕了,不過他也不說明,只是笑著講,“那一天,我還沒有想過。只不過,陛下其實是寬厚重義的性格,絕不會虧待為國立功之人。”

“今日就我們兩人了。”

王鏊心領神會,“閣老請說。”

“你原本就是帝師,在朝三十年,先帝對你也極為看重。記得弘治十一年,陛下以一句‘明年春暖以聞’挑動了那封東宮出閣講學疏,後來,先帝便簡拔你入東宮。”

王鏊謙虛起來,“哪裏,這都是先帝厚愛,每念及此,我還心中有愧。”

“他,你怎麽看?”楊一清直接指向王炳的座位。

王鏊沉默了一下。

楊一清則不客氣,“老夫便直說了吧,老夫還在,他與你壞不到哪裏去,老夫若走了,他與你也就好不到哪裏去了。”

這話洞若觀火,其實王鏊難以否認。

“閣老,明鑒。不過屬下一直以為,閣老是真正的做事之人,屬下雖不才,但也立了此志。再說閣老才五十七,離八十還早著呢。”

“哈哈哈。”楊一清叫他這句給逗笑了,“怎麽能有那麽久?你不急,我不急,那也還有其他人急呢。”

“只要皇上不急,其他人急也沒用。”王鏊多說一句,“閣老,屬下以為陛下還是不急的。而且軍屯清理,西北用兵,甚至再征韃靼,哪一樣能少得了閣老?”

話到這裏越來越直白了。

楊一清也就不藏著,“我知道濟之的心,朝廷的這幾樣事就是豁出去我們這把老骨頭不要,也一定要辦好,否則怎麽對得起陛下?怎麽對得起天下蒼生?可等到我們做完了,都交出去的時候,又是交到誰的手上呢?上次陜西王德華的事,你也看得清楚。”

王鏊心裏明白,王瓊先是投他不成,再去了王炳那裏。

而這個時候楊一清提到這一點……幾息之間,他的心裏有些明悟。

“……閣老,陛下倒是與屬下談過一些。”

“喔?怎麽說?”

“陛下說,朝堂之上,意見不合原屬正常,只是不能以朝政為代價。”

楊一清手指微微一動,“喔,陛下一向如此。”

其實他的確是有些看不過眼了,陜西換了王瓊,王瓊去拜王炳的碼頭,若僅是這樣其實都沒關系,但世上的事不會那麽簡單。

官場就是一群墻頭草。

王瓊之後,還有很多人也在跟隨,仿佛內閣裏一個新的中心點又要形成了。

其實原本王炳要幹什麽,他管不著。強勢的君主坐在龍椅上都看著他們呢,王炳又能如何?

但身為首揆,有些事是不得不做,其中第一條就是不能太軟弱,否則跟著你都受氣,沒有好的前程,誰還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