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 伍文定

正德十一年三月初六,大朝會正式開始,前後持續了六天,到十一日完全結束。

流程上和往年並無不同,天下清田令有其正義屬性,官員們改變不了皇帝的意志,土司的事天子都不拿到大朝會上說。

所以大朝會本身波瀾不驚,只有哪個布政使幹得較好、哪個巡撫做得較差這種東西引人注意。

大朝會之後的十二日午後,天子召見了一次內閣和六部諸臣,再次商定今年的主要事務。

內閣首揆王鏊統攬全局,包括新疆在內的各省,凡民生、刑獄諸事,一一不可錯漏,內閣次輔楊廷和仍偏重於革新政務,凡海貿、產業諸事,事事要見成效,新閣老張璁就一樁事——清丈田畝。

當然,這並不是把三人嚴格分工,首揆是什麽都要管的,只不過輕重程度不一樣,楊廷和和張璁有些類似於輔助,幫他把那兩攤先撐起來。

朱厚照還是很會使喚人的,他把臣子的事務分得明明白白,確保任何問題他能找得到人。

而內閣的格局也就此確定。

在遙遠的東海之上,一直被朝廷眾人牽掛的大明水師終於有了絲絲縷縷的消息。

皇帝雖然嘴上說擔心出征的勝負,但實際上他心裏是有信心的,除非遇到大的海上風浪,人船毀於自然災害。

因為這個時候的日本是個分崩離析、七零八落的分裂國家,名義上的足利家族根本無力掌控全國,地方上所謂的強勢大名,不管是細川氏、大內氏還是什麽織田氏、京極氏,他們所掌控的疆土基本上也就是一個城鎮的範圍,所能組織的兵力更加不值一提。

這還有什麽打不贏的?

按照當初皇帝面諭所下旨意,伍文定主要是解決兩樣事情,一個是征討細川氏和大內氏,解決這兩個家族的人威脅明朝官員,竊取造船、紡織等機密事項,當然這是出兵的理由,實際上是打擊了這兩個最為強大的大明也是向代表官方的室町幕府展現大明國威。

第二個就是解答當初梅可甲所提的‘大內氏驟富’之謎。

伍文定這個四十五歲、出身進士,當過推官,作風強硬,轉為水師提督的大明臣子基本上是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的。

石見國位於本州島的西南部,是日本諸多令制國之一,哪怕是伍文定也是到了這裏以後才知道,原來這也可以成為國,而除了石見國,還有出雲國、備後國、周防國、長門國、安藝國……屁大點的一個小島分了幾十個國。

石見國的守護是大內氏,這個家族通過日明貿易發家,現任的大內氏族長名為大內義興,其實是個當代的梟雄,也正是他帶領大內氏擺脫內亂,並開始與出雲、後備等鄰國進行爭奪領地。

這是簡略的過程,實際上這些日本歷史復雜得不得了,各種參與的人物多如牛毛,這其實就是側面代表著所謂戰國時代的混亂。

再了不起的英雄也要受時代的約束,天天搞鎮與鎮械鬥的英雄,怎麽面對上萬大軍?

等到伍文定打聽好了地方,登陸石見國的時候,整個本州島似乎都安靜了。

從船上下來的、經過他常年訓練的一萬余士兵,根本是讓這些人無法想象的,而且也沒有想過大明的軍隊會到這裏來。

這幾個月是日本列國深受震撼的時代,遠在東京的足利、細川等家族的人紛紛派人到石見國覲見。

大明大皇帝這個稱號,從來沒有像此時一樣真實過。

翻過年到三月,伍文定準備離開。

而這個時候的梟雄大內義興已經成了忍辱負重的明朝屬臣。

但因為伍文定留下了三千士兵,所以他還得一直忍辱負重下去。

另外一邊,邢觀則在士兵護衛下仔細的觀察了解了現如今的日本社會,因為他要向天子稟報,看完了以後,邢觀感嘆,“以往不知為何海上倭寇不絕,到此一觀,皆了然也。東瀛島國之民簡直如坐烈火烹油之上,各地紛爭戰亂不斷,殺人越貨更屬平常,當倭寇反倒是條生路了。”

伍文定也是開了眼,“是啊,讀史書時知道元末之時民不聊生,但到了此地才真的親眼看到。”

“去年出征之前,下官還和皇上說日本國也是數百萬人的市場,現在看來最多幾十萬人,大概只有大家子弟、貴族和官員才有購買力。”

現在邢觀也會提到購買力這個詞。

伍文定並不擔心,“有那個地下銀脈在,這一趟就是值得的。”

他們這一趟回程的船上,不僅有本國的人,還有各地大名的人。他們都是跟隨去大明向皇帝表明心跡、跪求友好的。

伍文定並沒有預料到會有這等情況,他確實也動了武力,教訓了幾個不聽話的所謂國家,但沒有想到各地會紛紛來投,有種一打就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