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一章 分層分區

周尚文受天子一路提拔,儼然成了皇帝最為偏愛的大將之一。

不過朱厚照幾乎不讓他參與政事,像是先前的貨幣改革,就沒有他的戲碼。

雖然他至今還沒有明文規定,但軍政相互之間的隔離其實還是很明顯的。

在文人看來,這是皇帝握權,軍隊他們插不上手,那自然是皇帝想幹什麽幹什麽。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古代那麽多聰明人為什麽到最後演化出個文人領兵這樣的怪胎出來。

道理很簡單,

皇帝這個位置,其實就是個獨夫,以一人而對天下人,對他來說,確保沒人可以動得了他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武人在這方面實在是劣跡斑斑。

文人有孔夫子、有儒家思想先套著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別說反皇帝了,你在鄉裏頭反自家長輩你瞧瞧。

但武人不讀書,脾氣又火爆,打打殺殺的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沒有那麽多的思想框框,高興起來你是君父,委屈受得大了,什麽他媽的君父,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起兵幹吧!

從這個方面來說,文臣領兵就是好的。

當然了,對外那肯定是不太好了。

總結起來就是,對內加強統治,穩固皇權,那就重文輕武,對外持續擴張,加強輸出,那就提高武將地位。

還是那句話,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是永遠正確的。

就像唐朝的府兵制,厲害的時候那簡直了,這群變態就是專門為了殺戮存在的,唐軍的戰鬥力根本不用懷疑。

可因為後勤保障是‘自備’,到最後就開始尾大不掉。

所謂的募兵制,一開始那也好啊,因為招募就有挑選,挑出來的那都是好兵苗子,能打。可募兵制下,將領和士兵長期接觸,這樣演變下去,最後那支部隊就只知將領,不知朝廷。

接著到宋朝皇帝這,就把這倆分開。

將、兵平時沒啥交情,打仗時候湊一起出征就行了。

後世教科書當然輕松,上嘴皮碰下嘴皮就批評人家說這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

這純粹站著說話不腰疼,人為的就是將不知兵,五代十國時候將倒是知兵,那把皇帝都弄成高危職業了。

正確的制度肯定是契合時代的那個制度。

根據你自己的條件、你要達成的目標建立制度,這就是好的。

到朱厚照所面臨的當下,經濟貨幣、殖民意識、思想解放,方方面面大明都要開始膨脹了,那自然就要開始注重對外。

對外,就不能老是戰敗。

而既然要贏,就得讓軍人肆意的揮灑才能。

所以他要慢慢轉變文人壓制武人的這一套邏輯。

當然,並不是說從此以後讓武人騎在文人的頭上,那還得了,整個成軍政府了。

轉過來的意思是減少文官對於武將的制約。

至於越國公周尚文聽著皇帝所謂的讓明軍更好一點確實有些不明白,在他看來大明哪裏還有什麽對手?

“陛下,微臣愚鈍,不知陛下能否說得再明白些?”

朱厚照深深看了他一眼,“越國公,朕可以信任你吧?”

周尚文聽到這話嚇的起身,“陛下何出此言,微臣對陛下忠心耿耿!”

“好。排兵布陣、統兵帶兵這些事,你打了一輩子仗,朕肯定沒有你懂。不過哪怕朕是個外行,也明白武器的變化對於戰爭形態的影響。

譬如,一個衛所之中,有幾個騎兵、幾個步兵、幾個投矛手,這都是有說法的。可現在火銃、火炮來了,明軍還保持以五千六百人的衛所為基本作戰單元,這合適不合適呢?”

周尚文認真起來了,“陛下所說乃是治軍之要,絕非是外行不懂之人所說的話。”

“吹捧之話免了,朕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這個事,你帶回去仔細考慮。朕以為,火器一定要繼續發展,而部隊要圍繞發揮火器的最大威力進行重新編練。但是目前的大明火器受到的約束明顯,長矛彎刀還是主流,騎兵沖鋒仍顯威力。

所以在一些地方,譬如寬闊的西北,火器運輸受限,那麽騎兵、步卒就仍然是最大的倚仗,萬一打個敗仗,剩下的部隊沒有火器不會打仗了,那便是笑話。

而趁著這個改革,朕還有幾個想法想一並實施,今天你在這裏,那便與你講。你是越國公,是朕這二十年下來戰功最為卓著的將軍,在軍中的威望也最高,不與你說,又與誰說?

只不過這其中的改動涉及到一些很敏感的事情,在正式宣布之前,你要守口如瓶,不可透露半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議論。”

周尚文這才明白為什麽天子剛剛問了一句能不能信他。

他馬上鄭重表態,“臣雖然是個粗俗武人,但臣不密則失身的道理還是明白的。陛下今日之言,入得我耳,不出我口,臣敢以臣的項上人頭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