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周尚文的建議

看到皇帝陷入了某種猶豫之中,周尚文接著說:“陛下,微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只管講了就是。”

“是。微臣聽陛下所說的分區分層,其本意乃是要禦敵於外,即在局勢最不穩定的邊關之地部署最精銳的部隊,這自然是最好的,但卻不是最合適的。”

朱厚照蹙著眉,“你說得明白點兒。”

“強其軀體,則要弱其枝幹。陛下應當也知道,關中與河東從來不可握於一將之手。”

打仗的人表達能力不強,不過他這個比喻朱厚照是聽明白了。

就是就和設置省份的邊界一樣。

中原地區各省邊界是上千年這樣形成的,不像後世非洲以及美國的州界,一條直線拉下來,拉到哪裏算哪裏。

在咱們這兒,背後都有軍事因素的考量。

簡單的說,就是捏住地方的弱點。

給你一塊防守區域,同時把你最最難受的那個地方交到別的人手中,以此進行牽制。

關中和河東地區不能連成一片,就是因為這都是大山間的小平原,他們要是成為一個整體,那外面的人想把手插進去可就太難了。

“所以,你的意思是,分層分區應當結合軍事因素,以便相互牽制,不使任何一方做大。”

周尚文心裏通透起來,“陛下睿識英斷,臣正是這個意思。”

“如此說來,最強的部隊並不能都放在離中原很遠的邊疆區域,距離遙遠不便控制,不僅如此,內地各個防守區域內,兵力又不強大。直白的講,若是有人想興風作亂,極容易長驅直入。”

這番話說出來,朱厚照都覺得心中一緊。

軍事也是政治。

這句話真是真理,不考慮政治的軍事安排,最後都會釀成災難。

“越國公,你這個提醒,確實是謀國之言。”

“陛下過譽,微臣豈敢居功?”

朱厚照沉吟,“如此說來,這分區分層之下,究竟在哪裏放置什麽樣的部隊,還是個很有學問的事,需得細細琢磨,審慎而定。”

“正該如此,且,微臣覺得不必最好的軍隊要放在邊疆,陛下的本意是要開疆拓土,但戰事不是常年進行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到需要的時候即便從京師出發,耽擱的也不過就是時間。”

恩,這個代價不大。

如果出了什麽事情,那個代價才大。

“京師永遠是最重要的。”朱厚照不假思索的說。

“不錯,大明軍隊的設置,其首要在於拱衛京師,邊疆若是遇警,則烽火傳遞,到時陛下下旨出征即可,萬萬不能在地方設有規模巨大、戰力極強的虎狼之師。除此之外,各個方向通往京師的隘口都該是精銳之師,只在數量多少上有區別,而且不必一個隘口都是最精銳的,分層之下,不同等級的部隊本身也應該允許融合。”

周尚文不愧是幾十年行伍的名將,他所考慮的這些確實非常有道理。

朱厚照虛心受教,“照你這樣說,不僅沒有失去分層分區的精髓,而且也做了防備,極好,極好。對了,朕剛剛是說了分層,還未說分區。朕的意思,軍政分離之後,地方各省便不能插手軍務,而軍隊在各省設置都督府。都督府都督直接聽命於軍機處。兵部,不能夠插手。”

他沒有在這裏引入後世軍區的概念,那會兒一個軍區的防禦面積往往是幾個省。

這在古代並不適用。

大部分時候,只有到了王朝末年,才會越來越多的出現一個機構管著幾省軍務的現象。

比如總督,明末的時候都有五省總督,為啥?因為亂,得有個人統管全局。

再比如先前的三邊總督,它的誕生背景就是榆林、甘肅、寧夏,三地之間的兵馬調動不能夠協同。

至於說官員設置太多,這事要分兩面來說,少一些官員,的確可以精簡一些。

但多一些官員,每個人手中的權力也就小了啊。

為什麽唐朝的時候把宰相一個人的活兒分給三個人?按道理來講,這是最明顯的冗官。

沒有絕對的多與少,恰好好處才重要。

如果簡單粗暴的設置個西北軍區,西北軍區的大都督管著甘肅、新疆、陜西幾個省的兵馬,

那他媽哪叫西北都督啊,那不西北王嗎?

所以還是一省歸一省的最好。

只不過這些兵馬以往歸屬地方文官管轄,現在則是層層聽命於朝廷中樞。

周尚文則問:“不知陛下要如何設置軍機處的人員?”

朱厚照也不掩飾,“軍機處中的人員自是按需設置,並無定例。”

實際上就是皇帝一人說了算。

“微臣只怕,會有非議。”

“朕做事,從來都是伴隨著非議的,那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