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大明男兒!

史書上的明朝是在嘉靖年間因為屯田制度的敗壞,不得已之下走上了募兵的道路。

這幾乎是一個王朝的宿命,內生的邏輯也很清晰:即政治、軍制全部糜壞,行政效能大打折扣,朝中妖魔鬼怪橫行,與此同時因為國力衰弱,又出現各種邊患、叛亂,導致用兵的需求不減反增。

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就不得不花銀子招募士兵,以解燃眉之急。

剛剛開始的時候,一名士兵每年的軍餉是9兩,到了明朝末年,增長為每年30兩。

總之就是一切都在滑向失控的深淵。

朱厚照的存在算是在最後時刻挽救了敗壞的衛所軍屯,說起來當初還引起了幾個邊鎮的兵亂,

剩余的呢,則是王守仁率領大軍強壓著進行下去的。

總之也是有些驚險。

如果不是後世來客,這件事真的很難完成,首先是皇帝和大臣之間就很難有完全的信任。至少做不到朱厚照對於王守仁的這種信任。

到眼下的正德二十年,軍屯吊著一口氣活了下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再次‘重溫舊夢’。

因為不管朝廷的律法多麽完善抑或嚴苛,下屬的屯田被上司以各種理由侵占這種現象一定會逐漸增多。

換句話說,活不下去的屯軍士卒會逐年增長。

人活不下去,就會逃。

於是戰鬥力會因為部隊不滿員、士氣低下而羸弱不堪。

這幾乎是一定的,

哪怕朱厚照再勤政也精力有限,不可能天天盯著全國上千個衛所的軍屯裏的那些個事情。

關於這一點,朱厚照自己很早也明白。

除此之外,現在混亂的軍制也讓他越發難以忍受。

兵部和都督府的相互打架行為顯然已經跟不上他所宣布的要建設新時代軍隊的具體要求。

終於到了十一月底,

大明在九邊的主要將領開始分批次逐漸回京。

他們這些人相當於軍區司令,如果朝廷要從上到下重新梳理軍隊制度,那麽只靠著與他們之間相互的幾封信是完全不夠的,效率太低,事情還說不清楚。

而且接下來的動作都需要他們這些人的全力支持。

說得難聽一些,需要他們掌控軍隊,至少不能夠拿出士兵嘩變這樣的惡性事件出來。

這些人包括河套總督、武功伯馬榮,固原鎮總兵官石奉,右軍都督府都督、大同總兵官楊尚義,宣府總兵官章黎、遼東總兵官韓十二郎。

可以說九邊之中手握兵力最重的幾個總兵都來了。

其實明朝的軍隊還包括散落在內地大小城池的各個衛所,

這些衛所兵平時是受當地巡撫節制,這些年來在各種資源方面都落後於京營和邊軍,可以很肯定的講,都患上‘和平病’了。

最後,就是海軍。

海軍提督鄭布已遠征呂宋,所以肯定是來不了了。

但海軍提督這些年來都會加兵部侍郎銜,所以他仍在兵部的序列之中,有桂萼在也足夠了。

大大小小的部隊合在一起,兵員規模絕對超過150萬。

這個人數,即使在現代國家也是很龐大的了。

然而這麽龐大的軍隊規模、以及數百萬兩銀子的軍費開支,卻並沒有達到它應該有的戰力水平。

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等這些邊防大將抵京,

朱厚照又將在京的老一派勛貴,包括鄭國公、越國公,以及新一代的英國公張樹也召到一起。

他們三位再加身在呂宋的成國公朱鳳。

正德一朝的四大國公就是他們了。

英國公張樹是上一個英國公張懋的孫子。

張懋此人,一般人的評價是‘敦重’,說白了就是圓潤、沉穩,而且因為壽命長,伺候過幾代帝王,所以到朱厚照的時候他是手握重權。

後來叫朱厚照尋個由頭革職在家。

正德十年,七十五歲的他終於病故。

歷史上的襲爵者叫張侖。

但朱厚照不管這些,他事自己出手把這個爵位給了更有上進心、在軍事學院學習過的張樹。

而後又讓他進入五軍都督府任事。

重新讓英國公回歸,在政治上是對老派勛貴的一種拉攏,畢竟張懋在位幾十年,還是提拔了不少人的。

其實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定國公徐光祚。

但家夥沒什麽能耐,而且年紀大了,所以爵位雖顯,但存在感不強。

包括在南京的那個魏國公徐鵬舉,也同樣是個混日子的,一向為皇帝所忽視。

朱厚照也無所謂,他對現在朝中四大國公的格局很滿意,

鄭國公常飛代表是洪武開國的那一代功臣,皇帝照顧他,這態度就有了。

越國公是本朝崛起的武將代表。

英國公、成國公則是傳統勛貴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