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七章 古法水泥

錢道敏說的速度控制這個難點,倒也怪不到他。

實際上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確實沒有這個裝置,直到瓦特弄出離心式調速器,以此來控制進入蒸汽的數量,這才得以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朱厚照實在幫不到他。

這種科學發明要說和聰明有多大關系吧,也不盡然,關鍵其實在於想象,在於一刹那的靈感。

這就有些捉摸不定了。

朱厚照將這個項目放在這裏就是多一個念想,或許有一天會給他一個驚喜。

除此之外,科學院中還有冶煉和水泥這兩個同等重要的項目。

冶煉也是個門檻高的行業,不是說那些辦法想不到,關鍵想到了也沒有材料能夠承受那些金屬液體的高溫。

唯獨一個水泥,還算是比較有希望。

它的主要原材料在於石灰石、黏土、砂等等,不過制作過程有些講究,什麽時候燒、什麽時候磨,不同的原材料之間到底要按照什麽比例進行添加,這都得一一實驗。

這其實還好,就算不明白原理,但在材料學裏有一個永遠不過時的辦法——窮舉法!

即使新中國研究航天材料,需要特殊合金的時候,也會采取這種辦法,幾萬種可能也不怕,200小組,一人試50種配比,三兩年的功夫也就出來了。

科研需要錢有的時候就在這個方面,配比不成功的那些材料就都是成本了。

朱厚照也會覺得他在這裏命人搗鼓出的水泥應當也不算是他後世見過的那種水泥。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任何一種材料在將來的兩三百年間都會經歷各種制作方式的改良,他印象中的水泥肯定和現在這種土辦法弄出來的不一樣。

但這些都不重要。

關鍵是在於遇水或空氣後能夠進行硬化,這樣在建築、交通方面的應用就比較方便了。

這個項目組的負責人是個不修邊幅的中年人,皇帝來時他的頭發上都沾著一些灰色的泥土。

不過他在介紹的時候,眼睛的光芒不少,而且滔滔不絕,

“皇上你看我們得這兩種樣品,經過我們多次試驗,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要想獲得水硬性的石灰,必須要用黏土和石灰石進行燃燒,且經過多次試驗,我們發現石灰和黏土按三比一的混合比例是為最佳,水泥的性能也最好。”

“性能最好?遇水能硬麽?”

朱厚照湊近了看,他印象中的水泥是灰色的,但這玩意兒是棕色的,不知道是什麽其他的物質摻雜其中了。

“能!”

“多長時間?”

這個中年人姓方,平常人都叫他方爺,他一見皇帝問這個問題,就知道天子竟也略懂一二,“要二十多天。”

“可有什麽缺點?”

“抗侵蝕不強,也不能觸碰海水。”

朱厚照抿了抿嘴唇,他就知道,早期搗鼓出來的這些東西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水泥的問世較早,雖然人類不明白其中原理,但應用確實很早,然而真的制作出不害怕海水的水泥,那是1893年的事。

水泥會被海水侵蝕,這就意味著所有的海港建設都用不上這個玩意兒。

只能是在華東、華北地區鋪上幾條路,至於說往新疆鋪,這可就是世紀工程了,那種地形的施工難度即便是後世都是滿頭包的。

朱厚照指著自己面前這一攤棕色粉末,“能夠量產嗎?如果用來鋪路你以為如何?”

“只鋪一小段是可以的,若是太長,那麽便需要天量的石灰石和黏土,以及用於燃燒的煤。”

你看,又和先前的蒸汽動力裝置聯系起來了。

因為大量的煤就得去開礦,開礦沒有蒸汽動力,那就只能大量發動人力。

人很辛苦、危險不說,

產量也提不上來。

真實的答案就是工業化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以至於到21世紀,真正的工業化國家也沒有多少,按照整個地球200多個國家來算,成功工業化的國家可能十分之一都不到。

簡單的一個蒸汽機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只能是一點點的來,

朱厚照現在種下一個種子,果實就留待後人去收吧。

“既然能夠生產,那麽先行試制出一部分,先不要在人群密集的城區進行鋪路,以免過了兩三年開裂、碎化亦或是有其他的問題,到時候挽救起來也比較麻煩。先在城外、城與城之間鋪路吧,江南也不要去了,水網地帶走幾步就需要架橋,可你這個材料適不適合架橋還是兩說。”

中年人自有幾分欣喜,“臣謹遵陛下旨意。”

看到這裏朱厚照心情又好了起來,“今日總算不是空手而歸啊。”

水泥的主要應用在於以道路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和各種房屋,其中房屋的需求並不高,現在大明老百姓起房子的速度還是很快的,長城都他娘的幹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