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 正德三十五年之軍事與疆土

十三年後,用傳統紀元是為正德三十五年,在西歷中屬1540年。

這一年,皇帝滿五十歲整。

這個歲數與他的父親、爺爺以及祖爺爺相比都是較大的了,況且五十歲本就屬於高壽。

弘治四年(1491年)10月26日,正德皇帝出生在紫禁城。

所以正德三十五年朝廷有一個絕大的事項就是皇帝的萬壽聖節,一應準備基本從年前就開始了。

不止如此,所有在外辦差的皇子、勛貴、大臣也都有返京的計劃。

天子雖不贊同為了過個生日就這麽大動幹戈,而且要得花個兩三百萬元,實在是有些浪費。

但禮部尚書顧鼎臣和左都禦史楊慎帶頭反對,

他們認為皇帝本身是五十大壽,禦極天下又滿三十五年整,這在中外百姓看來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大事。

該辦而堅持不辦,會使民間生出議論,妄議宮中之事不說,說不得還會傳出什麽閑話來。

外國人就更加注意著這裏,既然大明是天朝上國,文化最繁榮、科技最先進、國家罪富有,可帶領臣民創造了這一切的偉大帝王竟然連五十歲的大壽都不過……這實在說不過去,總是需要一個理由的。

他們甚至會想,會不會是皇帝身體又不好了?

正德三十一年的時候,朱厚照生了一場大病,他自己覺得應該是上了年紀,身體機能衰弱所導致的,病症就是眩暈、頭痛,且幾個月都不好,朝政都因此受了影響,疼痛倒是沒有的,他本來以為應該是高血壓,但後來也沒有復發過,所以也就逐漸淡忘了。

除此之外,朝臣反對的另外一個理由,就是希望皇帝在萬壽聖節上展露一下自己的良好的精神狀態。因為他們都發現,在大明的對外交往之中,皇帝本人已經化身為一個符號,所以他在,就是不一樣。

當然了,與民同樂,普天同慶這種理由也是要說說的。

後來朱厚照覺得也有些道理,倡導勤儉節約不是說始終都要清貧度日,該高興的時候不該憋著,弄得上上下下都很難受也不對。

於是,這事就這麽成了。

所以說今年的10月必然是熱鬧的很。

而那些戍守邊疆的將領怕是要辛苦些,趕一趟遠路了。

如今的大明,最北端伸展到當年蘇武牧羊的北海以北的一百裏遠,那裏的土地終年寒凍,無法種植與耕作,但皇帝下令在北海的北岸建立了大小十三座哨所和城堡。

裏面也不是常年有人,基本只在夏季的時候由臣服於明朝的布拉特部落派人戍邊,就為了這一條,布拉特部落每年可以從大明獲得三千只羊,兩千噸鹽和一些棉衣、棉被等物資。

像是這種區域,你一定要打服他們,或許可以,但怎麽守得住呢?而且派兵過來所耗的豈止這些物資?

所以剛柔相濟絕對是現實中需要采取的上佳之策,神擋殺神,佛擋殺佛那只存在於無腦幻想之中。

出了這些東西,大明的要求很簡單,第一就是宣布臣服於大明,並且四周領地全部屬於大明,只不過是皇帝賜給你們在這裏放牧;第二,就是不能違反明廷關於蒙古各部落不能無端相互攻伐的絕對禁令。

這一點,已經草原上證明過好幾回了。每當有部落首領想要吞並別人的草場,擴充自己的實力,他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是正德大帝對其堅決打擊。

所有這些戰役都是由一人操刀,便是當今最能打得武將,皇帝的四兒子,親封豫親王!

此外,還有一個條件,就是要出人,男的要青壯子弟,女的要妙齡少女。這項政策被定名為抽丁,在許多地方都已推開了。

其緣由便是因為統治蒙古草原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就是不能放任他們的人口擴張。雖然說起來有些殘忍,但朝廷必須配備有‘減丁’政策。

後來的清廷就是這麽幹的。

這些丁口獻出來主要有兩個去處,第一是大明缺乏勞動力,朱厚照還是小看了產業發展的後勁,大生產時代,勞動力始終都存在緊張的局面。

第二就是參軍。

正德三十五年的大明在西北、正北、東北三個方向分別建有大軍區,其中西北方向規模最大,新疆軍區共有12萬裝備精良的騎兵。

正北方向次之,共有10萬兵馬駐紮於河套。

遼東方向最少,有3萬人馬駐紮於奴兒幹都司治所。

總共是25萬裝備有精良戰馬、魯密四代火銃、超級大炮的精銳軍人。

但這些軍隊中主要人員還是漢人,蒙古各部落的青壯真正聚集的地方是豫親王手下的20萬西征大軍。

沒錯,皇帝除了封給老四一個親王稱號外,還封了他為西征將軍,並在復名大唐安西都護府之後再封他為大都護,代表皇帝行使位於西至裏海,冬至新疆天山山脈的一大片區域的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