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三章 啟航

眼看著南京城也一片天寒地凍,一年又到了尾聲,朱厚照總是覺得正德二十二年過得快了些。

他兀自想著,該是顧人儀這個首揆的‘鍋’,這家夥不喜折騰什麽新政,但是當朝二十年也不翻舊制,因而這偌大的國家也就這麽按照張璁在時畫下的軌道一步步地往前走。

一平淡麽,好像時間就是快。

而要說年底時最大的一樁事,便是南京城的長江碼頭上來了三船奴隸。

其實這些年大戶人家從呂宋和南洋買奴已是尋常之事,不過那都是民間行為,官府既沒有鼓勵,也沒有制止,反正就任其發展。

可這一次的三船奴隸卻是官府所為。

起因是少府對外發布了從正德二十三開始的一個超級項目,因為需要人手,所以官府親自下場向運奴的商人下了單子。

這是第一批。

原先朝廷已經將兩京大道從南京繼續向南擴展到了杭州,一路上連接了常州、蘇州、嘉興等幾座城市,而這一次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擴展,而且是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計劃。

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水泥的誕生,技術突破了以後,大明開始使勁了。

總的來說,這個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要將國家的主要城市全部連接起來。

首先是利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南京經九江至南昌府,南京經鳳陽至開封府。北京經大同、榆林至固原府,固原經甘州、肅州至哈密。

在這份規劃中,南北兩京當然都是路網的核心節點,北方更注重軍事考慮,著力解決的是西部的糧草供應和物資保障,南方更注重經濟考量,主要是打通大城之間的物理連接。

少府測算過,光是這些工程就至少需要五十萬民夫,而直接投資將會高達20億到30億元,不止如此,修建過程中還會有危險路段,向西北方向不用多說,山高路遠,有的路是在懸崖上的,肯定會死人,南方是因為多水網,一路上要架幾十座橋,這也容易有意外。

為了節省成本,使用奴隸就成了不二選擇。

後來,大明的官方和民間就開始稱這些人為南洋工和東洋工。

五年以後則不屬於規劃期,而屬於暢想期,區別在於規劃期的項目一定會實施的,暢想期則不一定。

所以朝堂上說什麽的都有。

那些自不必管,五年以後再說。

朱厚照對這個道路規劃非常重視,不僅下旨從戶部撥款五千萬元支持,而且模仿當初的京師規劃司,特別成立了一個大明全國道路網建設指揮部。

這個指揮部設在內閣之下,以新晉閣老歐陽鐸為指揮使,全權協調修路的所有事宜。

歐陽鐸是在赴任的路上聽到這個任命的,他很興奮。

對於他這樣的官員來說,有一個正經的實事,這當然值得興奮,雖說歷朝歷代都有修葺官道的傳統,但大明的這次修路不一樣。

修成以後,再遇下雨天都能照常行駛,可以說這就是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

指揮部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為建設公司,主要負責選線選路、進購材料和工程施工。

第二部分為運營公司,主要負責維護保養、治安管理和收取過路費。

雖然收過路費這聽起來有些像打劫,但為了能把這種工程持續性的推進下去,就必須要有‘回頭錢’,否則20億這個數字,現在的國庫是完全承受不了的,就是其他的事情全部停下,也承受不起這麽大規模的修路。

疆域廣大,這可不是說說而已。

好在皇帝和群臣商議,將過路費的收取年限初定為10-15年,主要是收回成本,之後會逐步降低收費標準直至取消。

如果一直收費,對於老百姓來說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很多窮苦之人是寧願不走,也不會付這個錢。

他連馬都沒有,走不走這種水泥路面有什麽區別呢?

此時的人還不知,什麽叫重大項目拉動經濟成長,

不說究竟需要多少人、多少奴隸,光是進購材料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畢竟水泥也不是天然現成的,它也需要石灰石等原材料,換句話說科學院與少府合資成立的水泥工廠也需要進原材料。

於是乎在正德二十三年,初期戶部投的五千萬和少府投的三千萬,很快就開始顯現出效果。

朱厚照在南京城也看得到,

在冰天雪地之中,項目部的建設已經開始,最先到達的三船奴隸每人收到了一件棉衣,好吧,這個錢是項目部掏的,但都不是什麽好貨,拿到這個單子的老板開心的很,處理了一批不合格產品嘛。

轉過頭來再弄個兩千元的票子送到項目部的采購主事手中,

這屬於常規操作,有財一起發,才能發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