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潘金蓮

管嗎?

亂世之中,亂世之中,人命賤如草芥,張氏對粗使婆子的態度,是這個時代所謂的貴族階層“上等人”對待“下等人”仆人的普遍態度。

眼前的這一幕,日日上演在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非與百姓共治天下,是這個時代引以為傲的思想認知,士大夫之下的人,便是被奴役的“下等人”。

他們生於貧困,又死於貧困,有良知的士大夫,會真的為這些人謀求生存,而道德敗壞的那些人,便淩駕在這些之上,作威作福,魚肉一方。

水滸的時代,顯然是沒有良知的士大夫更多一點。

所以才會那麽多人被逼上梁山。

但梁山真的是避難所嗎?

並不是。

不過是矮個裏面拔高個,稍微比黑暗的官場多了幾分人性的地方,但這幾分人性,不足以讓他們對待普通百姓好——君不見為救宋江,多少無辜百姓慘遭屠戮,李逵殺到興起,更是不分平民與官兵。

梁山比官府好一點的,是心情痛快時,保護費交得足的時候,梁山眾義士還是願意給平民幾分好臉色,把普通百姓當人看的。

而那時候的官府,是真的不給百姓一點生路。

所以才會有那麽多人投奔宋江,換過活法。

潘金蓮收回目光,從張氏妝奩盒撿出一支珠釵,隨手拆下珠釵上指甲蓋大小的珍珠,食指與中指夾起珍珠,向趾高氣昂的丫鬟丟去。

珍珠打中了丫鬟的膝蓋,丫鬟吃痛摔倒在地,正要開口罵,瞧見了在地上滾著的珍珠。

她雖然是張氏的貼身丫鬟,但張氏吝嗇,每月給她的月錢並不多少,她除了要應付府上的差事外,還要從牙縫裏擠出來,給自己的老娘養家糊口。

每日看到府上的這些婆子,她便忍不住想起老娘問她要錢的潑辣刁蠻勁,她若是給錢給得遲一點,老娘便躺在地上打滾破口大罵。

老娘猙獰的臉出現在她腦海,她對這些婆子便越發沒有好臉色。

今日許是她走了運,竟看到了這麽大的珍珠,若拿去換了錢,能得好幾兩銀子,拿給老娘,也能換上好幾日的清凈日子。

丫鬟也不罵婆子了,把珍珠撿起來,緊緊攥在手裏,上前去追張氏。

丫鬟的背影消失在垂花門,婆子才敢從地上爬起來,把張氏扔在地上的棗泥山藥糕撿起來,吹了吹沾上的塵土,寶貝似的捧在懷裏,連額頭上的鮮血都不顧了,顫顫巍巍拿著棗泥山藥糕去找剛學會走路的小孫子去獻寶。

院子裏的動靜歸於平靜,潘金蓮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身契。

她原本想的是找到身契後便去找武松,可眼下府裏人不把人當人的情況委實叫人揪心,她索性拿了身契,等“張大善人”回府。

以往她在話本上看到劫富濟貧的橋段,還覺得那人三觀不正,富人的錢便不是錢了?憑什麽白白被人劫了去,去幫助與自己毫不相幹的人,甚至為自己留下一個不算好的名聲,去成就別人的俠之大者。

然而今日在張府走了一遭後,她的三觀又被刷新了。

窮人之所以窮,並不是因為他懶惰、不幹實事,而是因為富人的層層剝削。

她剛才翻找身契時,看到了張府的賬本。

那麽多人沒日沒夜地幹活,才有張府的日進鬥金,奴仆們給張府創造了這麽多的財富,“張大善人”卻只給奴仆們一個餓不死,但也吃不飽的月錢,有的甚至還不給月錢,管上住宿與幾頓飯便可以。

某個奴仆累死了,略微畫上幾兩銀子,便能打發了,其家人還要對“張大善人”感恩戴德,口稱善人。

幾兩銀子,不過是張氏一朵珠釵上的一粒小小的珍珠罷了。

這樣的魚肉鄉裏,為富不仁,劫富濟貧,不過是把原本窮人們應得的那些東西從富人手裏拿回去,交還給窮人罷了。

潘金蓮把身契疊好,放在袖子裏,從屋裏搬了張太師椅,坐在大門口。

身段面容姣好的少女本就招人眼球,再加上周圍守門的小廝半點也奈何不了她,更是讓人停足觀看。

潘金蓮有意把事情鬧大,手上的功夫便更是花哨。

世人雖喚一聲“張大善人”,但同為一個地方的人,誰不知道這善人皮下是一顆吃人不吐骨頭的心,一朝看美貌少女在張府門口鬧事,無不拍手稱贊。

正在看戲的張氏聽丫鬟們說起外面的事情,戲也不看了,帶著一眾婆子丫鬟往外走,在垂花門處停下了腳步。

這個時代的大家閨秀是不拋頭露面的,張氏打發人過來詢問潘金蓮。

潘金蓮只道替天行道,聲音清越,將張府歷年來的罪行說與眾人聽。

張氏氣紅了臉,又叫人去喊小廝,去收拾潘金蓮。

潘金蓮身手矯健,片刻間便將蜂擁而至的小廝料理了,外面看熱鬧的人無人能奈何潘金蓮,膽子也大了起來,大聲附和著潘金蓮的話,這個說他家的田地被張府占了,無處申冤,那個說張大善人幾年不曾給他結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