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在其他一起來的空軍教官,還有適應時差轉換時,林默前往了存放四架FC-20的機庫,一天時間,僅僅是把飛機組件包裝箱從特種集裝箱裏取了出來,離拼裝還差得遠,兩個工程師好好休息了一晚後,又開始指揮著贊比亞的機械師和士兵開始第一輪拆解包裝,準備先行拼裝主要機體。

這個過程是必需的,因為兩名中國工程師不可能永遠留在盧薩卡空軍基地,從零部件到拼裝,言傳身教,才能讓贊比亞的機械師學會保養和維護這四架昂貴的第三代半戰鬥機。

隨著不斷換地方執行任務,林默為金系巨龍弄金屬食物的來源是越來越少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秉著勤檢持家的原則,林默不放過任何一絲可以獲取到金屬的機會,主動加入到戰鬥機拼裝的工作,神不知鬼不覺地為金幣賺點口糧。

白飛和楊頌磊兩位工程師深感意外,沒想到林默深藏不露,居然還能掌握飛機拼裝這項不簡單的技能,他們倆開始還不太敢相信,林默隨便提了一下他那架殲-10A拼裝時的構造和組裝工藝,這才讓兩位工程師相信這個空軍中尉真的是擁有拼裝戰鬥機的經驗,如果沒有親自動手幹過,恐怕連飛機裏面什麽位置是什麽樣的零件都不會知道。

憑著林默對自己的殲-10A了解和改裝經驗,對於殲-10的拼裝經驗,並不會比這兩位工程師差多少。

有了林默的幫助,兩位工程師的工作效率又提升了一大截,四架飛機同步開始拼裝,發貨給贊比亞的說明書都是清一色翻譯好的英文版本,一邊看一邊動手操作,每裝一個零件總成都會反復驗證過是否正確,可以試機的先啟動調一下,小心到了極點。

這跟生產航天飛機一樣,一塊抹布忘在機體裏面都會造成空中解體。主要為了指導贊比亞方面的人學會如何維護,否則光憑著兩位工程師對殲-10的熟悉程度,速度起碼要提高五六倍。

新到的戰鬥機讓贊比亞空軍基地的所有人都感到激動,機械師和飛行員們都趕過來幫忙,四架FC-20周圍從早到晚都是圍著一圈人,這些機械師和飛行員都在盡快消化這批高性能戰鬥機的知識。

為了能夠順利操控這四架全新的FC-20,盧薩卡空軍基地裏挑選出了八名最優秀飛行員,分派給四位中國空軍教官,每一名教官都負責2名飛行員,這八名飛行員作為贊比亞的珍貴種子,做為延續培訓以後的飛行員作教官培養。

當然也不拒絕其他飛行員旁聽,其他飛行員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自由跟著任何一位教官學習飛行理論,卻暫時沒有上FC-20的資格,不過後來出乎中國空軍教官意料的是,從頭到尾,只有這八名飛行員能夠主動跟著他們四個教官,其他飛行員卻一個過來旁聽的都沒有,和絕大多數贊比亞人一樣,到點兒了就管自己走人,只嚴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絕不多跨一步。

就像流傳在贊比亞工作的中國人間關於贊比亞本地人的一個真實笑話,礦山開好爆破點,已經插上炸藥,就差最後按下引爆器那麽一下,下班鈴響了,贊比亞工人當即收回按下引爆按鈕的手,準時準點,一秒也不肯耽擱的拍拍屁股走人,把引爆器和炸藥撂在那裏,留著明天工作日再說,如果碰到次日是休假日,更不用說,周一見!

大多數贊比亞人都是天生的樂天派,有些風俗習慣確實會讓吃苦耐勞的中國人哭笑不得。

分派到林默手上的兩名飛行員中,其中一個正是初到基地時最早認識的格拉非多中尉,皮膚有點白,可能是混血兒出身,另一個是身材矮壯的諾拉夫中尉,贊比亞人只有名沒有姓,一般按照西方人習慣,往往會用最後一個詞充當姓,並不代表下一代仍會用這詞當作姓氏,通常會截取父輩名字中的一個詞,作為繼承的象征。

雖然不是盧薩卡基地的資深飛行員,但貴在正處於年輕而且學習能力強的時候,將作為FC-20的飛行員種子進行專門培訓。

不得不說這種超小班制的一帶二教學,效率遠遠高於一個帶好幾個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為贊比亞培訓出合格的飛行員種子,中方的飛行員每一個都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而且有著短暫的飛行生命周期,因此不可能將時間大量浪費在這些國家,林默他們一行的培訓周期,也就只有短短三個月的時間。

林默的教學方式比較特別,完全沒有按照大綱,他帶著這兩個飛行員跟在一架正在拼裝中的FC-20,一起參與到拼裝工作中。

林默跟他們說道:“只有了解戰鬥機每一個零部件,才能發揮出它的最大性能,在實戰中,優勢有時只要一線就足夠贏過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