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兩個比較(第2/3頁)

武林秘籍嘛那肯定是要保密的,要防止其他門派偷學。所以傳男不傳女,只有最出色的弟子才有資格練習。

發陽論裏有很多題目難度是很高,在加上這麽一層神秘色彩,一直到80年代,都被奉為圍棋界的死活題最高經典。

不過裏面真正高難度的題目不算很多。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產生死活題的很多素材。實話實說,發陽論的地位被拔高了,沒有想象的那麽玄乎。比如羅神豬和古大力,10歲的時候,發陽論就做過幾遍了。

中國古棋呢?古時候的政府也給棋手發工資,叫“翰林棋待詔”,在很長一段時間也算是一個常設的機構。不過性質和日本還是有點不同的。大家看到“翰林”兩字就知道,官方看重的更多是圍棋的藝術性,圍棋的文化性。在競技性上就沒有日本強。

中國文人嘛總有個毛病,講究個風花雪月。什麽東西都想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同樣拿死活題來說,有規律性的,好取名字的受到文人的追捧。比如“蒼鷹搏兔”這個經典的殺氣手筋,有規律性吧,名字好聽吧。這樣的才能流傳下來。

在圍棋中,只要是有規律性的東西,難度都不會很大。所以並不是說日本古棋比中國高,很多東西中國文人不喜歡而已,所以沒有流傳下來。

很多東西都是一樣,官辦的東西不一定好。圍棋就是這樣,到了明代,朱元璋打壓官辦圍棋,“翰林棋待詔”名存實亡。這個時候“草莽圍棋”反而蓬勃發展,中國圍棋的發展才進入了一個競技高峰。

到了正德年間,那個時候老百姓的生活還算不錯,家裏還有點余糧。特別是兩江地區,算是經濟發達地區吧。大家也有空“陶冶一下情操”了,也有空多玩玩圍棋了,也可以拉幫結派的。所以在兩江地區,就產生了兩個圍棋幫派,就是“永嘉派”和“新安派”,當然,京城是政治經濟中心,也產生了“京師派”。這就是中國圍棋的三大門派。

不過和日本不同,這個時候中國的門派都是民間組織。比如“新安派”,相當於“古徽州地方圍棋協會”。南方的兩個門派基本以地域劃分,“京師派”稍微有點不同。全國各地的圍棋高手如果想揚名立萬,就喜歡跑京城。如果在京城定居,就成了京師派。所以京師派的老大,也可能是永嘉人或者新安人。

雖然是民間組織,不過裏面也相當精彩。三大派之間的競爭雖然不如日本那麽血淋淋。可咱中國人講究一個面子啊,有的時候為了爭一口氣,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不過畢竟是民間組織,官方沒有系統的記載。所有好玩的故事都零零星星的散落在民間。方老就是研究這些東西的高手。要研究這樣的東西,需要很高的水平。比如方老,他在鄉下哪個角落掏到一張古棋譜。首先必須鑒定這張棋譜的水平吧,鑒定這張棋譜的價值吧。這就需要很高的圍棋水平,研究這些文化類的東西,國學造詣是必須的。

本來人家方老研究這些東西是自娛自樂,以考證為主。李小強這家夥比較陰險,忽悠人家說需要把這些東西串聯起來,弄出一部明清的民間圍棋史。

人家方老是真正的專家,哪裏知道李小強別有用心。頓時覺得這個想法不錯,頓時把李小強引為知己,頓時覺得又有了前進的方向。

反正李小強是打定主意的,反正這樣的事不急,自己現在年齡還小。“中國版棋魂”過個幾年也沒有關系。到時方老弄好了框架,拿來主義就是。

兩個心懷鬼胎的人跑人家方老家裏,又忽悠了人家半天。心滿意足的打道回府。

出來後張志東似笑非笑,一副豬哥的表情。李小強察言觀色,就知道這家夥在泡妞的道路上有點進展。有心想八卦一下還是忍住了。

桃色新聞兩人當然沒有辦法交流,繞來繞去又繞到圍棋上面。又繞到李小強下一場比賽上面。

張志東考慮到李小強第2盤輸棋了,不能“回憶”的話那就只好“展望”:

“小強,對第3盤棋有什麽想法沒有?”

李小強默默前行,沒有理他。對第3盤棋他當然有想法,不過卻沒有辦法跟張志東交流。

張志東不死心,換了個問法:

“你認為自己第3盤棋有沒有贏的希望?”

“你認為呢?”

“咳咳,贏的希望當然有,不過你現在主要是學習,不要把一時的勝負太放在心上……”

李小強停下腳步,對張志東展顏一笑:

“如果我跟你說,現在是我打進決賽的最好時刻,你相信嗎?”

然後不理張志東,大步向前。留下張大記者一個人在那目瞪口呆,不知道李小強哪來的自信。

李小強從來不盲目自信,他的自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理性分析上面。他的自信來源就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