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兩個比較(第3/3頁)

“快棋!”

第3盤的決賽是快棋!

圍棋中的快棋和慢棋有區別嗎?當然有區別,區別很大。圍棋技藝,如果慢棋是靠“藝”,那麽快棋中“技”的比重要大很多。

“藝”靠修煉,靠領悟。“技”呢,靠練習,反復的練習,大量的練習。

李小強的信心來源,就是來自自己曾經下過的1萬多盤網棋。

很多人認為,下快棋要反應快。平時思維敏捷的人占優勢。這只是想當然,完全是大錯特錯。

這個也不用理論分析,看現實的例子吧。先舉個最旗鼓相當的,比如說,古大力和孔二傑,他們兩誰的快棋水平高?

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那當然是古大力,他下棋快,他下慢棋的時候,往往保留時間都用不完。孔二傑呢,他幾乎盤盤都要讀秒,而且在讀秒中被別人翻過很多次盤。

真的是這樣嗎?

看戰績吧,古大力在三國圍棋擂台賽上贏過幾盤?那個比賽是快棋吧,在“亞洲杯”拿過冠軍嗎?這個也是快棋吧。就是國內的快棋比賽,他的成績也不如自己的慢棋。

孔二傑呢?“亞洲杯”三連冠。國內的快棋冠軍也不少。他的快棋成績比古大力好多了。

他在讀秒中被人逆轉,李小強認為主要原因不是他的讀秒功夫不行。主要是他的棋風,他的“控制流”太難了,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所以考慮不過來。下快棋就不同,他會有意放棄一些“控制流”的下法,這樣成績反而好。

事實上,中國的馬小飛,羅神豬,古大力這些反應敏捷型的棋手快棋成績都不算好。首次提出快棋不是靠反應,而是要靠練習的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李小強馬上要面對的對手馬小飛。他在90年代後期提出來的。

這種好像有點反常的形象,李小強也一直想不同。後來他琢磨了一下,找了一點原因,也不知道對不對。

圍棋中的快棋比賽,一般是30秒一步,或者60秒一步。李小強認為,感覺派的棋手,他1秒和60秒是一樣的,沒有什麽區別。而計算派的就不同,他30秒都可以計算很多東西。有這樣一點差距,就足以影響成績。

比如日本的趙治勛,這是個出名的長考派。日本兩人制的比賽,每方用時都是8個小時,他常常100手不到就開始讀秒。後面100多手都在讀秒中度過。有人想抓他讀秒的失誤就錯了。日本人發現,他後面一分鐘一步的棋,失誤很少。

這點李小強自己也是有體會的。自己下的網棋可以說都是快棋,自己在30秒或者1分鐘內,確實可以考慮很多東西。

“我是計算派,你是感覺派,嘿嘿,馬小飛啊馬小飛……”

李小強認為,就自己這一個優勢,也可以抵消雙方實力上的很多差距。

李小強甚至認為,如果滿足一個條件。那麽自己進決賽的可能性會無限接近百分之五十。

這個條件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