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超職業的感覺(第4/4頁)

聶旋風是從全局來解讀李小強這步“碰”的。

前面下了20多步棋,在全局也是“地勢對抗”的局面。這步“碰”的好處就在於,它在局部糾纏住黑棋“超高目”那個子。讓它更加無法轉身。在那之前,由於黑棋對自己的外勢已經“投資”了很多手棋。為了保證這些子的“子效”,已經不可能在這個時候轉身去取實地了,他只能繼續去取外勢。

由於有了這個顧忌,於是在這個局部,黑白雙方都用貌似很“俗”的手法在這個地方“定型”。

黑棋為了“顧全大局”,繼續在這個地方形成了一道外勢。白棋呢?當然高高興興的在這個地方賺取了“6目便宜”。

棋局進行到40多手棋,雖然現在談論勝負還早。不過毫無疑問!現在是白棋的形勢稍好。白棋好的原因,當然是那步“碰”。在棋譜還沒有繼續傳進研究室之前。大家七嘴八舌的對那步“碰”討論開了。

“李小強是什麽時候想到這步棋的呢?”

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坂田榮男先生喃喃自語:

“這步棋真是超職業的感覺。這次來中國,哪怕是僅僅只看到這一步棋,也算是不虛此行啊!哎……真沒有想到,原來手割不僅可以用來判斷形勢。還可以用來尋找妙手的……”

在場的都是圍棋行家,坂田先生的話大家都聽懂了。沒錯,李小強下出的這步“碰”,其實就是運用了“手割”的原理。而“手割”,是日本近代圍棋鼻祖道策發明的。“手割”這種方法,可以認為是日本流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不過“手割”也有其局限性,它一般在棋盤的邊角運用的比較多。這是因為在棋盤的邊角,常常出現相近或相似的棋型。只有出現這種棋型,“手割”才有用武之地。而在棋盤的中腹,正所謂“千古無同局”,幾乎不可能出現相似的棋型。自然而然,“手割”也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這也是“手割”為什麽出現在日本,而沒有出現在中國古棋的原因。

由於有了“手割”,“日本流”的圍棋好像很多都能夠講清楚道理。有很多道理淺顯易懂,連普通愛好者都能夠聽懂。這好像也是“日本流”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原因。能講清楚道理本來是好事,不過千萬不要把所有“道理”都當成“真理”。

棋盤上是沒有多少“真理”的!

很多是似而非的所謂“職業棋手的感覺”,其實就是心中的條條框框太多了。在佛教中,有一種“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說法。心裏的條條框框一多,就永遠也達不到“看山還是山”的境界。

“看山是山”是業余,“看山不是山”是職業。而“看山還是山”,就是坂田先生所說的“超職業的感覺”!

李小強已經能夠“看山還是山”了嗎?

他當然還沒有那個本事。他和這個年代的職業棋手相比,唯一的優勢就是“見多識廣”。這步“碰”的原創,其實是後世的韓國棋手李石頭,李小強只是活學活用而已。

有一年李石頭來中國,代表一個地方圍棋隊打“圍乙”比賽。在比賽中正好碰到了喜歡下“超高目”的“陽春流”。雖然這是一場遭遇戰,不過在比賽之前。李石頭肯定能夠知道對手行棋的特點。“陽春流”在中國棋手中眾人皆知,李石頭的隊友事先肯定會告訴他。

李石頭下出那步“碰”,肯定不是在比賽中“靈機一動”。而是事先就準備好的策略。而他能夠想到這步碰,運用的其實也是“手割”的原理。

能夠運用“手割”來尋找手段,這就是李石頭的過人之處!

李小強雖然暫時還下不出這樣的“碰”。不過他在運用這步“碰”的時候,他自認為用的比“原創”還好。

在李石頭的比賽中,他那步“碰”很早就下出手。他的對手由於猝不及防,確實也在比賽中吃了大虧。事後分析,如果他的對手應對正確的話,李石頭在局面也占不到什麽便宜。

而李小強運用這步“碰”,可以說在時機上恰到好處。對手明知道局部要被李小強占便宜了,為了不吃更大的虧,也不得不硬著頭皮這樣下。

不得不說,在下圍棋的時候,很多“手段”是要和“時機”相配合的!

在對局室內,李小強和依田的比賽還在繼續。由於意識到局面的不利,依田基紀在棋盤上顯得咄咄逼人。

李小強不動聲色,他在棋盤上繼續尋找屬於自己的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