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中國古棋的精髓(第2/4頁)

伊藤老太太當年橫掃中國棋手。這其實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它好像宣判了中國古棋的死刑。在那個時候,所有人都清醒的意識到:中國圍棋和日本圍棋相比,幾乎是全方位的落後了。要打敗對手,必須從學習對手開始做起。這好像是唯一一條道路,沒有其他的選擇。的確,中國圍棋也是這樣做的,而且做得非常不錯。

可惜的是,在學習日本圍棋的同時。中國古棋已經沒有什麽人關注了。有很多人表面上說尊重中國古棋,內心其實是不以為然的。

張志東就是這樣一個人。通過李小強的“長期熏陶”,張志東慢慢對中國古棋產生了一點興趣。不過他從小養成的觀念根深蒂固,對日本圍棋的那一套依然奉為真理。

日本圍棋看不起中國古棋,在這個年代被認為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現在聽李小強這個“古棋傳人”說,中國古棋好像也曾經看不起日本圍棋……

張志東的理智告訴他,李小強這明顯是準備瞎掰。不過他作為一位愛國的好青年,他還是非常想聽聽自己祖先的“光榮事跡”。哪怕是滿足一下自己的YY心理也好。

“嘿嘿,你這個‘日本圍棋專家’好像不夠稱職啊。在中國古棋的高峰期,中國古棋和日本圍棋雖然沒有直接交流過。不過間接交流還是有的。你不要忘記,日本圍棋曾經發生過一次著名的隱退事件。當年的‘井上家’家主……”

“你是說,古琉球圍棋……”

“哈哈哈,你終於想起來了嗎?”

中國古棋和日本圍棋曾經有過一次“間接交流”。這次間接交流的橋梁,就是古琉球。古琉球就是現在日本的沖繩,不過在古代,它曾經是一個國家,不僅是一個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屬國”。

琉球這個國家雖然小,棋風卻是很盛。在歷史上,日本圍棋和琉球圍棋有過很多次交流,由於古日本圍棋是“官辦”,這個在日本的圍棋歷史中都有記載。

道策是古日本的第一個“棋聖”,他的實力超群,對於他的棋力,一直到現代評價都是很高。他被認為是“具有十三段水平的名人”。這種說法當然是有很大吹牛的成分,不過還是有一定根據的。這個根據,就是因為他在他們國內根本沒有對手,當時排名第2的是八段,也就是日本的“準名人”。道策曾經讓他們的“準名人”2子並且戰而勝之。這就是“十三段水平”的來由。

日本建立段位制度以後,對於“棋份”是很看重的。不同段位之間的交手,“棋份”的規定是很嚴格的。九段和八段下棋,是“先相先”,和七段呢,就是“定先”,接下來依次是“先二先”,“二子”,“二三二”……

讓兩子的“棋份”,就是四段到五段的差距。道策能夠讓八段兩子並且戰而勝之,按照日本的規矩,說他有十三段水平也不過分。當然,到底是道策的水平太高還是那位“準名人”的水平太差,在這我們就不評價了。

道策的名氣傳到琉球,當時琉球國內的第1高手跑去日本。想要弄一張日本的“免狀”。“免狀”就相當於現在的段位證書。日本的“四大家”都是有資格發放段位證書的,不過他們規定,五段以上,也就是他們認為的“高段”,只有“棋所”才有資格發放,並且要通過“禦棋城”城的比賽才能算數。

琉球第1高手的心很大,他要求弄一張“高段”的免狀。因為這屬於“國際交流”的範疇。日本方面當然要區別對待,於是派了道策出馬。道策和“琉球第一高手”下了兩盤棋,都是讓四個子,結果是一勝一負。這下讓琉球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不好意思要“高段”證書了。因為他自己都能感覺到,人家道策是在讓自己。第一盤贏了以後,第2盤明顯遊刃有余,人家是手下留情了。

琉球第1高手回到他們國內後,這樣的成績當然不好交代。那沒有辦法,只好把道策和日本圍棋的水平吹得神乎其神。他畢竟是“第1高手”,在他們國內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以前琉球圍棋都是學習中國古棋的,這下好了,全部改學日本圍棋了。

又過來幾十年,琉球的新一代“第1高手”再次跑到日本,為一張“高段”的免狀孜孜以求。這次出面的是道策的弟子,他的水平不如師傅,不過依然不負使命,讓三個子依然贏了琉球第一高手。這盤棋在歷史上很有名,贏得很驚險,棋譜也流傳了下來,在日本被稱為“征服下手的名局”。

琉球圍棋繼續臥薪嘗膽,繼續孜孜以求。又過了幾十年。第3代“第1高手”再次跑到日本。這次的情況終於不一樣了。在這個時候,日本的“本因坊家”正好處在一個低谷。日本的“四大家”為一個“棋所”鬥得很厲害。由於前面兩個例子,和琉球圍棋交流的機會,也被他們認為是“刷聲望”的一個大好時機。通過一番明爭暗鬥,這次“交流”的機會被“井上家”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