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康樂園的鬼(第3/3頁)

在這個場合,諸如章太炎與晚年孫中山的分歧等等,此類的沖突已不算什麽。十八人中有些是傳統的師生關系,卻擺錯了位置,學生本人是萬不敢這樣站的,這也不算最嚴重的問題。以林則徐、康有為等人與洪秀全、孫中山等人各自的身份與立場,能如此安然相處嗎?這才是最嚴重的沖突。

假如這些塑像“活”了過來,非打起來不可!塑像本身當然不會變成活人,但他們之間物性的擾動與沖突卻異常激烈,遊方的靈覺感應的很清晰。在種環境下,尤其是夜間人氣很弱的時候,真的很容易產生種種錯覺,說它是廣州第一靈異之地並不誇張。

至於這裏為什麽會設計、修建成這個樣子,並不是遊方最關心的問題,他來勘察風水地氣而已。見此情景只是心中唯有感慨,如果是吳屏東那種真正的學者做方案,斷不會在校園裏出現這樣的建築。

與此同時他也很高興,因為此時此地,就是他要尋找的修煉場所,於此定坐入境而觀,能在異常激烈復雜的地氣沖突與擾動中直接淬煉靈覺,他已有這種火候,所缺的就是這一步的真正淬煉。

遊方在每一尊銅像前都鞠了一躬,然後走到永芳堂的台階下定坐,調息凝神入境而觀,漸漸展開靈覺,融入到這一片空間的物性沖突與地氣擾動之中,就如一條在油鍋裏遊泳的魚。

夜很深,永芳堂周圍沒有一個人,靜極而陰森。而遊方的感覺卻宛如置身於驚濤駭浪之中,這片地方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恰好是遊方完全展開靈覺能夠延伸到的範圍。但將靈覺展開到極限,既不被強烈的物性沖突所淬傷元神,又能不受劇烈的地氣變動幹擾其感應,需要非常深厚的定力與體力,同時也要將靈覺控制到相當精微的程度才行。

雖然定坐不動,但是體力與精力的快速消耗,從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這不像平時行功養氣調神,而是一種考驗與淬煉。遊方深切的感受到,自己先修煉內家功夫,達到“有觸必應,隨感而發”的境界,而鍛煉靈覺時先求控制精微再求力量強大的思路完全是對的。

雖然知道這條思路是一條捷徑,但也很難效仿,只是符合遊方自身的情況而已,至少很多人一開始鍛煉靈覺時,追求強大相對容易,控制精微卻要困難的多。

他不知定坐了多久,一個小時,或許是兩個小時,感覺突然一“松”,周圍那強烈的物性沖突與地氣擾動好像在一瞬間陡然停止了。不是環境變了,而是遊方自己對環境的感應變了,靈覺還是靈覺,卻進入了另一種狀態,就似捅破了一層無形的窗戶紙,所見豁然開朗。

劉黎曾經問他:“假如你什麽都看不見、聽不見、摸不到,什麽都沒想,卻又沒死掉、沒睡著,非常的清醒,那麽你是誰?”當時的遊方只能去想象,卻回答不出來,而現在有了直觀的體會。

他當然還是他,而且劉黎那一問,字面的意思竟然是“錯”的!譬如此時,他的靈覺什麽都能感應到,既不受地氣擾動的幹擾,又能清晰的感知環境地氣的變化,仿佛成為一個置身其中、冷靜的觀察者。——元神出現!

元神之識可聽、可見、可觸,卻是純凈的、內外交感清明的狀態。此時的靈覺就是神識,淬煉到極處達到了一種不復被“淬”的狀態。只要他不主動去擾動與運轉環境中的地氣,僅僅是延伸神識去感應的話,是不會被“淬傷”的。別說是這裏,哪怕在天壇圜丘的天心石上也一樣,這才是一位高手最起碼的境界。

達到元神出現的境界,靈覺自然化為神識,不是說元神不會再受傷,而是能夠清晰的覺知自我的狀態,假如受了傷,自己也清楚是怎麽回事。也不是說神識不再受環境的影響,但環境的擾動只能影響到其延伸感應的範圍大小,神識所及之內始終是清明的。

難怪劉黎會說:“只有待到靈覺化神識之後,才能與器物的靈性做直接的精神交流。”。

一念及此,遊方並未收功,而是展開神識去仔細感應前方十八尊塑像的物性,就像閉著眼睛看見了十八個氣勢強烈的“人”。然而神識剛一展開到極限,遊方的心中遽然驚駭,差點沒有傷了剛剛出現的元神!

一個人的膽大膽小是沒有明確標準的,有人根本不怕鬼,去什麽地方都不害怕,因為他知道世上沒鬼。假如真的冒出來一個,你看他怕不怕?遊方敢在半夜到這種地方練功,因為他看一眼就清楚所謂的鬧鬼是怎麽回事,也就根本沒當一回事。

但是神識一展開,卻陡然發現,這周圍是十八尊銅像,竟出現了十九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