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節 破局,解題(1)(第2/2頁)

“按照市委要求,前期我和市委辦、市委政研室也對我市境內的七家三線軍工企業以及兩家科研院所進行了對接和情況摸底,而後在鐘書記來了之後,我們也對這就家企業單位進行了一次拉網式的調研,掌握了其基本情況,……”

“尤其是根據省委要求,優先研究和推進企業辦社會這一塊的工作以及企業最關心的職工樓建設規劃工作,我們組成了工作領導小組,其中編辦、勞動人事、教育、衛生、國土、建委的同志也做了大量工作,到目前為止我們也有了一些基本規劃,……”

“按照既定的方案,首先移交的將是七家職工醫院和七所子弟校,這中間,七家醫院和醫務所共涉及到醫護人員、工勤人員九百六十三人,子弟校及其附屬幼兒園涉及到教職員工一千二百三十三人,另外列入第二批移交的職業技工學校(含實習工廠)七所,涉及到教職員工六百九十人,……”

聽見這樣龐大一批人員要移交給市裏邊,而且都會變成要吃財政飯的事業編制人員和工勤人員,在座的眾人都是一陣頭皮發麻。

宛州市財政本身就不寬裕,雖然按照中央和省裏的政策規定,會有五年內的過渡期,五年過渡期內,這些人員的經費將會由省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交給市財政,但是五年後,這些人就得全部由宛州市財政來承擔了。

這可是接近三千人啊,每個人按照最低標準年收入三千塊錢來計,每年這些人光是工資獎金都要支付一千萬左右,這還沒有算他們要開展工作所需要的各種工作經費。

而且像這麽多人,按照設定,起碼需要重新修建四所學校,兩所小學(含幼兒園),兩所中學,醫院的情況要好一些,本身市裏邊有意將三醫院進行擴建升級,可以考慮將部分醫護人員轉入三醫院,另外在建設一座醫院,即宛州市第四人民醫院。

想一想這些巨大的投入,哪怕是省財政會有一些專項經費補貼支持,但對於捉襟見肘的市財政來說,都像是一根絞索,絞在宛州市的脖子上,越勒越緊,讓人喘不過氣來。

“綜合七廠二所的意見,以及結合我們宛州市的實際情況,我們考慮未來在丹河以西蒼河以南區域選址作為七廠的生活區,而二所的工作區和生活區則考慮建在丹河以東蒼河以北選址,至於七廠廠區原則上考慮建設在丹河以東和其生活區隔河相望的區域,當然也可以考慮部分生活區沿河而建,選址河岸以東,……”

沙正陽隨手將一張城區規劃圖攤開在懸掛在墻上,隨手指著解釋。

“老鐘,正陽,廠區都建在丹河以東,生活區則以丹河以西為主,我大略看了看,這豈不是意味著要在南邊兒建設大橋,恐怕還不止一座大橋吧?”馮士章目光落在地圖上,“丹河下遊河面寬闊,而且兩邊河堤連帶濱河公園的建設都還只是一個遠景規劃,這又要建橋,市財政可夠嗆啊。”

大家都注意到了,規劃的生活區還好一些,逼近靠在宛陽區的城區境內,而廠區基本上都放在了南郊屬於龍陵區地盤上了,那一片現在基本上都屬於農田和河灘地,根本就沒有開發出來,如果要選址那邊,就意味著基礎設施的投入相當大。

“正陽,你們這麽規劃,七廠的人能答應?”唐華也皺起眉頭,“你這是在把七廠的人打叫花子打發啊,只要一看這圖,我估摸著七廠的人就能跳起來,弄不好就得要鬧到省裏去。”

唐華的這話是實話,如果按照這個意圖來,除了二所外,七廠幾乎全部被壓在了南郊,甚至是遠郊地區了。

廠區也就罷了,生活區也被放在了蒼河以南,而蒼河以南現在一樣是一片亂墳場和崗地,他看了看,起碼距離宛陽區的城區境內在五公裏左右,十裏地,哪怕攤開來,這都太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