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節 信口道來

大門打開了,感受到了清新的風氣撲面而來,那下一步該怎麽辦?

還不夠,那自然就還要有人來挑起大梁,大幹一番,孫韶華便挑起了這個擔子。

中原新區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擔子,但是在孫韶華眼中卻已經是一個莫大的機會,這種感受在沙正陽不斷給予她指點之後,越發明晰。

之前孫韶華接到沙正陽的這個安排時還是誠惶誠恐的,她心裏是沒有半點兒數。

薛一行不是庸人,為什麽會在接手兩年間毫無半點建樹,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一個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大家都這樣一個新區應該建成什麽樣完全沒有概念和印象。

不知道該從哪裏下手,或者說也不知道未來應該建成一個什麽樣的新區才是符合發展潮流和趨勢的。

都說要“新”,“新”在哪裏?怎麽個“新”法?怎麽樣做,才能真正既要突出“新”這個字,同時又要讓“新”於實際效果結合起來,要讓“新”成為好的效果的關鍵要素,這就難了。

照說孫韶華也是分管城建國土這一塊工作,不該沒有半點底氣,但是這一次她卻真的是沒有多少信心,總覺得太空了,制造業顯然不該是新區的主導,那麽制造業被排除了,又該是什麽產業?似乎只有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可以選擇,總不能是農業來打主力吧?可服務業能撐起麽?想一想就知道這絕對不能是一般性的服務業,而應當是具備發展趨勢和潮流的現代服務業,但這個提出來簡單,你能實現麽?在中州這塊土地上,能讓現代服務業生根發芽迅速成長起來麽?

這可不是誇一誇口說幾句大話的就行的,你可以誇口三五個月,也可以拖得過一年半載,但是一年以後你如果還拿不出讓人信服的東西來,恐怕就要原形畢露了。

忐忑不安的心情一直持續到沙正陽和孫韶華幾次交流之後,孫韶華心才慢慢穩定下來。

沙正陽對未來的新區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和架構,他描繪出來的一些東西,讓孫韶華深刻意識到自己這個副市長和人家這個市長的巨大差距,幾乎就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天塹。

好在孫韶華心態很端正,對於沙正陽的一些思路想法她很快把它變成了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且還不斷的進行豐富和補充,使之成為未來新區的骨架。

最後也才有了今天常委會上的這一場匯報。

不出所料,贏得了常委們的一致認可,甚至很有一點兒震驚和觸動。

中原新區竟然可以規劃構想成這樣,那麽一旦建成,中州或許真的可以和杭州、成都、武漢、漢都這些城市一決高下,甚至也可以追趕一下蘇州和深圳這些城市了。

這是包括楊天誠在內的每一個常委在聽完這個匯報介紹之後浮起的想法。

雖然他們也知道要把這個規劃構想變成現實還需要付出難以想象的努力,但是這畢竟給了大家一個可以實現的具體規劃目標了,而不再像以前都是一些虛無縹緲的虛架子了。

整個平原省乃至中部地區的城市軟實力+競爭力=城市魅力的核心區和創新區,這就是未來中原新區的定位和目標。

如何來打造塑造,如何來實現目標,孫韶華在市委常委會上沒有太過於細分的講解介紹,因為那不是一兩個小時能說得清楚的,但是她會把未來的每一個細化目標再度進行指數細化分解,詳實的介紹如何來實現,然後突出如何來實現,用書面和圖畫表現出來,呈現給市委常委們。

甚至也還要呈現給省委常委們,因為楊天誠和沙正陽已經決定要將中原新區規劃示意圖的細化方案呈報給省委省政府,求得省委省政府支持,同時也要羅列出,在哪些方面需要省裏邊的支持。

……

“周省長、沙市長,這一片的航拍圖已經出來了。”周林站在周建川和沙正陽、孫韶華身後,指著展板介紹道:“這一片區域大概在6.5平方公裏左右,我們原來預計的是5.3平方公裏,後來根據要求適當做了擴大,但按照我們的設想,這一塊其實可以還可以適當再擴大一些,喏,這裏,如果把鷺嶺湖和這邊西延線這一帶的濕地全部納入進來,這個區域面積可以擴大到8.8平方公裏,除開水面和濕地外,實際可以利用的區域大概在7.6平方公裏左右,……”

“這一區域的相對高度在多大之間?”周建川沉吟著問道。

“一般不超過30米,實際上所謂鷺嶺最高點和鷺湖水面相對高度也就是32米左右。”周林對這些數據了如指掌:“但是這一區域卻起伏不平,大部分都是低坡淺丘,而且以礫石灘地和坡地為主,開發起來相對難度較大,而鷺島和南山半島又形成了一個阻隔區,所以這一帶在拆遷量上都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