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請托

時間晃眼而過。

1990年10月7日。北京亞運會結束。全國人民和國家領導,終於又將目光轉向全國經濟和世界形勢。

此時,自1988年起的全國性通貨膨脹宣告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消費低迷。民眾只覺得錢不貶值了,物價不漲了,瘋狂的購物欲頓時消減了下來,企業卻如同行走於冰火兩重天中。幾個月前,盡管有債務和政策風險,東西畢竟是能賣的出去了,現在卻好,花大價錢買回來的原料,生產出成品以後,竟然無人問津,庫存的壓力讓每個企業都喘不過氣來。

轉眼間,報紙開始用“市場疲軟”來形容經濟狀態,結束搶購潮的中國人重新進入了儲蓄時代,不同的企業又陷入不同的麻煩當中。

廈門海滄仿佛一片靜海似的,沒有感受到丁點的浪潮。一如大華實業集團。

經過整合的集團公司,擁有數以億計的資產和現金,在此時的民企中,當屬一流。加上偏向專業性的市場,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沖擊。大華燃氣公司也完美布控五省之地,最早的山東境內已進入收費送氣階段,由於使用預付燃氣卡的方式,回收資金的速度雖不多,卻足以填補日常的經營性支出。

蘇城本人將目光轉向海滄的甲醇基地。

第一批的12萬噸設備已運至工地,讓昔日空曠的土地,漸漸變的豐腴起來。

數十名外國工程師隨車而來,在工地上擺開陣勢。一邊對圖紙進行修訂,一邊落實裝備,等待施工人員到場。

如甲醇和乙烯這樣的大型石化裝備,向來都是訂單制的。下一份訂單生產一套裝備,有時候還根據客戶需要進行修改。例如蘇城現在訂購的甲醇設備,就要求能夠使用國產催化劑,相比國外產品,這種方式能降低不少的成本。

與之相對應的,是裝備到位的時間不一。小型的通用零件,往往是第一批到貨的,如反應罐等大型裝備,就需要慢慢等待。一些熱門的年份,甚至要等待一半年的時間。

蘇城一方面催促,一方面整飭基地的基建。除了甲醇設備之外,宿舍、食堂等生活裝備也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大華實驗室也暗地裏學習研究卡薩利公司的12萬噸甲醇設備。

中國是一個煤炭大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因此,主要是國企的石化公司制造的甲醇等石化設備,也均以煤炭為原料。比起氣化的天然氣,固態的煤炭令難度大大增加,因此,國內甲醇設備始終處於追趕世界水平的階段。

蘇城以石油起家,如今回溯上遊到石化產品,已經是繃緊了弦的狀態,再要自己生產石化設備力不從心,也不符合經濟原理。不過,他也沒放過這次機會,大華實驗室偷偷成立了一個石化裝備研究所,網羅了一些人手,先做起了國產化的工作。

這也是中國式研究的必經之路。先買來成套的裝備,不管人家是怎麽設計的,首先想辦法做出零件來,等到每一個零件都能做出來了,就可以生產100%國產化的山寨產品,再下一步才是自行設計,自行研究。

中國特色的研發方式,聽起來好像沒有外國研究機構的方式酷,但卻非常實用。

科學研究宣傳的再漂亮,說的再好聽都是虛的。能夠研發出好東西,並讓企業賺到錢,讓企業和研究結構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外國企業動輒數百億元的資產,數十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有的是資本進行從頭到腳的研究,有的是資本接受失敗。像是瑞士卡薩利這樣的公司,研發一套甲醇設備,每年就能投入數千萬美元,他們同時還要研究乙烯、乙醇、合成氨等等大型設備,每年能成功一半就不錯了。至於收回成本的時間,估計要落到5年乃至十年以後。

因此,他們現在賺錢的12萬噸甲醇,很可能是10年前,乃至15年前的投入所產出的。10年前的1980年,中國又如何拿得出數千萬美元,持續數年的研究甲醇設備,15年前的1975年更不用說,就算是投入研究,也會優先研究合成氨之類的大化肥產品。

即使是1990年的中國,中石化也不敢輕率的投入1億美元搞甲醇設備,別說是一半的成功率了,七成的把握也不行。

相比之下,一步步的國產化,對各方的壓力都小。任何企業,都可以選擇進口設備中的某個或某些零件進行仿制,首先仿制易損件替代國外的售後服務,其次再仿制常用件和通用件,最後仿制專用件和重要零部件……

這種方式,每進行到一步,每有一些研究成果,都能短時間內轉化為收入,也許只需要幾百萬甚至幾十萬就能啟動一個項目,並在一兩年內收回成本,無論是生產方還是客戶方,都能從中得到好處。

對尚在不發達階段的中國來說,再沒有比維持企業生存更重要的了。要是企業因為研發投入太多,失血而亡,以前的研究再漂亮,估計也沒有人欣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