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外籍工人

新興集團和中石化都是大型國企,向來是政績重於利潤。

張超提出人民幣給付完工獎,兩家公司當然都不同意,但完工獎是大華額外支付的獎金,並不是合同中規定的勞務報酬,自然是大華想怎麽定就怎麽定,他們只能選擇參與或者不參與。

說來說去,新興集團選擇了自降金額,用1比10的比例,兌換美元收入,以現在的外匯價格來算,等於降了一倍。讓張超又是無奈又是好笑。

說給蘇城,他卻是一點都不覺得新鮮。國企對外匯的渴求,早就到變態的地步了。80年代的中石油為什麽富的流油,就是因為國家施行大包幹制度以後,他們能用多出來的石油換外匯,然後自己支配。這條制度一出,整個石油系統才變成以油論功績。

改革開放10年了,雖然國家已經擺脫了外匯匱乏的困境,但也不過就是剛剛達到外匯溫飽,不至於入不敷出而已。國家領導人就像是剛剛脫離了饑荒的農民,怎麽敢說“糧食夠了,以後會更多”的話。誰都不知道艱難的時刻什麽時候來臨。蘇聯人不可依靠,美帝國主義更是野心狼,面貌忠厚的日本鬼子也不是國際慈善家。

國家依然盡其所能的收納外匯,以保證國際支付的順暢,維護國內的經濟秩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直到2000年以後,國家的外匯管制才有所放松,允許普通人和公司大量的兌換外匯。雖然此時的中國已經美元多到要借給美國的程度。

在1991年,美元仍然可以比人民幣購買到更多的東西和服務,也是國企和民企共同追求的目標。這個年月,哪個私企老板要是有本事,能從銀行或某部門弄到一批外匯,幾乎鐵定能賺到大錢。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罪惡部分,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又何嘗不是滯後的制度的落後之處。國企可以打報告申請外匯,從而賺到打錢,民企不能打報告,就找了能代替報告的人……

1比10的比例,對新興集團來說,稍稍高於了黑市價。但這筆錢是白得的。從國企官方的角度來看,30萬美元和300萬人民幣都很多,雖然300萬人民幣具有60萬美元的官方牌價,但寫進報告裏的時候,300萬人民幣是一句表揚,30萬美元則是全系統內的贊賞。

張建軍盡管是軍隊出身的轉業幹部,可在追求進步的道路上,他是沒有潔癖的。國內的建築公司賺美元是相當艱難的,此時出國做工程的畢竟是少數,而且多在東歐國家幹活,賺到的那些外匯,卻是不能和硬通貨相比的。

張超用了幾天時間和各公司補簽協議,眾人皆大歡喜。繼而,各公司的勞動積極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就是那些小的承包商拿著足額的人民幣,也夠舒服的了。原本就倒班工作的建築工地,幹脆是全天無休了。

除此之外,他們還不斷的派人催促巴斯夫公司。畢竟,他們都是些輔助公司,只有巴斯夫公司安裝好設備,一期工程才算是完成。

海滄石化基地做的如火如荼,外面的評論也是一日三變。

福建地區的報刊自不必說,全是連篇的好話,哪個媒體要是登了不符合大局的內容,用不著大華告狀,自有宣傳部門找他們的麻煩。

但其他省市和中央的媒體就沒有那麽客氣了。

100萬美元的獎金,究竟應該還是不應該,要不要這樣做,幾乎引起了全國範圍的討論。

如果是20年以後,這樣的討論簡直無聊。人家的錢想怎麽花就怎麽花,用得著媒體代言嗎?

但在1991年,情況是不同的。媒體記者一方面號稱無冕之王,用仿照普林策獎的方式做新聞,針砭時事,建言立策的念頭強烈。另一方面,學習西方肆無忌憚的媒體風格的同時,中國媒體是沒有管束的。尤其是面對非官方的問題,宣傳部懶得管,文化部管不到,媒體之間的監督也形同於無。

別說討論別人的錢怎麽花的問題了,試圖規範中國人行為的媒體記者滿大街都是。

只是討論應該和不應該,已經是李琳努力奮鬥的結果了。

蘇城只得安心受之,料想評論很快就會消失了。

諸如葛洲壩一類的事情全國轟動,總有一樣能讓媒體發泄過剩的精力吧。

11月很快來臨。

葛洲壩工程的新聞確實鋪天蓋地,然而,新聞的角落裏,總免不了有討論獎勵和獎金的文章,三五不時的,記者們還會聯系到深交所股市,去判斷蘇城目前的資金數額。

深交所的股票已經漲到了18元左右,迫近歷史高點。蘇城購買的3億元股份,等於憑空上漲了1.5億。這部分資金是要公開的,也讓剛剛接觸到資本市場的人咋舌不已。

再加上海滄基地和台塑的關系,大華的熱點持續了半個多月,蘇城也不知道該哭該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