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增加到多少

新來的依然是中國車隊。打頭的是兩輛半履帶車,後面跟著一水的卡車和履帶車,其中大部分都是俄羅斯自產的卡車。

西伯利亞的凍土幾乎無法修築水泥道路,即使是英國BP想在秋明運輸物資,首先考慮的也是俄羅斯重卡。蘇聯為了開發西伯利亞,曾經在陸地車輛上投入頗多,傻大黑粗的俄羅斯裝備也很適合西伯利亞的爛泥地,隨著俄羅斯聯邦的成立,清閑下來的公司紛紛將車輛出售或出租。

跑出營地來迎接食物的俄羅斯人,見到又是一支中國的勘探隊,不禁心生疑惑,但還是把他們給迎接了進來。

相比之下,李政夫就顯的吃驚透了。

“第四支了。”李政夫聲音低沉的看著蘇城裝束整齊的走出臨時板房,迎接來自中國的勘探隊。

隱約間,還能聽到“華東物探局”等名詞,他雖然是華人,中文用的卻只能說是勉強,一時間也沒理解意思。

伊藤信重對中國的人多勢眾是有點預料的,不像李政夫那樣驚訝,還有閑心數了數,道:“這一隊人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間,比前面三隊的人數稍微多些,即使用火車運輸,也要占四五個車廂,西伯利亞鐵路的運力,差不多被他們用到極限了,人不可能再多了。”

“嗯,四支勘探隊,不影響大局。”李政夫也這樣說著,以安慰自己。畢竟,對方一天增加了1000多名勘探人員,人數上已經比他們要多了。

勘探本身,是技術和人力的混合體。高明的技術是為了節省人力,這一點在講究利潤的外國公司尤其重要,但要是掄起速度來,即使是航空勘探,也脫不開地面上的勘探工作,而地面勘探的人如果多了,也完全可以抵消他們的技術優勢。

伊藤信重不置可否的點點頭,道:“催促一下飛機,另外,我們要考慮一點替代方案。”

“什麽替代方案?”

“招募一到兩支俄羅斯的勘探隊作為補充,以免中國人用人海戰術。”伊藤信重此時不吝嗇錢了。身為一名日本人,他對中國的人海戰術,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了解的,不過,他了解的也是有限,否則就不會說是一兩支俄羅斯勘探隊了。

李政夫自然願意采取保險的方法,馬上道:“我這就去找人。不過,咱們的勘探設計方案已經做出來了,招募來的俄羅斯勘探隊用在哪裏?”

“先在外圍進行補充勘探,其他勘探隊也可以盡量增加人手,提高效率。”伊藤信重也沒有調配大量勘探隊的經驗,伊藤商社曾經參與開發過不少的油田,使用的人員很少有超過千人規模的,再多都要外包出去。這也不怪他,除了中國和前蘇聯,其他國家都很少組織上萬人的石油勘探隊伍,也沒有相關的經驗。

中國的石油工業發展和外國是全然不同的。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石油工業的基礎就更薄弱,50年代開始搞石油勘探,可以說是全靠自己摸索。在技術開發不能立刻見效的情況下,只能依靠人本身來做,因此對大量人力資源的協調,有著相當的經驗。

鐵人王進喜,就曾經組織人力,用肩扛手挑的方式,搬運重達數十噸的鉆機。那不是為了獲得虛名,而是為了實實在在的工作,當時的人也都是這樣做的。因為國家無法提供足夠的搬運機械,甚至根本就沒有搬運機械。這種情況下,難道就眼睜睜看著鉆機落塵生銹?或者等著天上掉下來一台起重機幫忙?

非洲的各個民主共和國,受到工會保護的工人們倒是確實在等待,有的等待了三十年都不止。於是,脫離殖民的非洲民主國家發展了三十年,依然是毫無寸進的樣子,有的甚至還在倒退。

沒有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卻想著歐美發達國家的清閑,還想要歐美發達國家的勞動保護,結果就是所有人的勞動都沒有價值。資源采掘部門在等工業部門制造機械,工業部門在等外貿部門采購裝備,外貿部門在等財政部門撥款,財政部門在等資源采掘行業賺錢。最後轉了一圈,誰都覺得條件不足,於是誰都不做事了。

中國當年要是學習西方的工業模式,21世紀的屌絲們想擼管,估計得先腆著臉皮借一盞煤油燈,然後漏夜抄寫一本金瓶梅以資備用。那樣的中國,種子依然是種在地裏的,騎兵和步兵依然只會出現在戰爭叢書裏,日本依然是敵國,只有說起玉米地的時候,才會引來一陣噓聲和面紅耳赤。

伊藤信重和李政夫兩人連中國通的水平都達不到,雖然緊張,但也沒有真的想到自己會輸。若非有個七八成把握,他們也不敢放棄補償,簽訂這份競速合約了。

於是,閑說了兩句,二人又回到辦公室,各自聯絡國內的公司。

晚餐在阿裏克塞的大木屋裏舉行,他找廚師做了俄羅斯傳統的羅宋湯,配上簡單的鹹肉和熏肉,再加上肉罐頭和水果罐頭,已經算是相當豐盛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