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各取所需

大華實業已經是一家強大的公司了,論資產規模,它肯定是國內企業中名列前茅的,論利潤收入,它也不見得比電信、電力等傳統壟斷企業差,就是比營業收入,大華實業也不遑多讓,總是全國企業中排名在前的。

換做另一個場合,蘇城也許會作為備受推崇的企業領導而圍在中心,得到幾聲親切的問候和馬屁,畢竟,大華實業年產80萬噸的乙烯和甲醇,110萬噸的成品油,至少占據著化工產業鏈的上遊,加上資金充沛,算得上是國內的一方大鱷。

但是,在費老的院子裏,這些身在國企,長在國企,發跡於國企的領導們顯然重拾了往日的政治情結,一個個豎著耳朵聽裏面的動靜,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去關注蘇城。

甚至,還有種同仇敵愾的氣氛在院內隱隱流動。

整個90年代,對國企來說都是不好過的,能到國際展會上獲取訂單,這是又得名又得利的好事,所有人都盯著呢。

因為不知道具體的信息,大家也說不上遴選的標準是什麽,在國企官員們的眼裏,技術之流都是次要的,也是能用嘴吹出來的,比照往日的經驗,由企業自選技術,然後根據行業地位來選擇企業是最常用的方式。

沒人願意讓私企分一杯羹,這不僅是國企人的偏見,更是長時間的利益糾葛的必然導向。

照許多人想來,如果沒有私企,現在的國企肯定還活的好好的,或許,還像是六七十年那樣輝煌。

事實如何無從證明,但在國企人集聚的場所,這樣的言論是極有市場的。

唯一沒有受到影響的也就是林永貴了,他找來幾個熟悉的國企官員,陪著蘇城,笑道:“不用理這些人,時間長了,都成小圈子了,什麽航空航天,電力電網,鐵路車輛,求人的時候低低頭,平時都是不理人的,習慣了就好。”

陪同的是原化工部直屬的藍星公司的高級幹部,看在石油總公司和大華實業的化工產品的份上,這位張勇錫經理就道:“林總還有讓他們低頭的時候,我們就只有求人的份了。”

林永貴笑著擺手,道:“前兩天不是還有一個懇切團,到昊華宇航化工去嗎?航空科技集團的代表團可不容易見到啊。”

“甭管是懇切團還是代表團都不行,現在是什麽年代了,還想用每噸幾萬塊的價格預定化學品,要求又特別高,光是研發費用最少上百萬……”張勇錫是個黑臉多肉的中年人,說起代表團一詞時,頗有些惡相的道:“讓他們承擔一半的研發費用,他們還不願意,這種業務沒法做了。”

“你們沒同意?對方呢?”

“還在磨,要不能怎樣,就派了幾個技術員,說來配合我們研發,結果除了幾個人,什麽都不願出,給出的訂單價格也低。”

林永貴一看他火氣十足,就明白道:“剛和航空集團談過吧?”

“昨晚談了一夜。”張勇錫憤然道:“牛的一塌糊塗。他們總共才要20噸的化學品,就好意思要我們出幾百萬的研究經費……”

“產品不是還可以向其他公司出售嗎?”蘇城還不太理解他的憤然。雖然沒有多少國家采購的經歷,但在蘇城眼裏,技術和專利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花費研發成本,得到研發的成果是理所當然的。在產品尚未賣出來以前就得到預定,而且能賣出高價更是好事,畢竟,就算沒有采購,實驗室也不能停擺。

張勇錫的觀念顯然不同,說道:“他們要的是航空航天專用的化學品,這種東西又不好賣到外國去,等於是一次性的。”

蘇城笑道:“改一改,說不定能用在什麽地方。”

“能用上就好了,就怕等個十年八年的,又有了更好的品種,這個不就浪費了。”國企人的思維模式明顯是不同的,張勇錫才不在乎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後這些專利技術能發揮什麽價值,他在乎只是任期內的營收指標,甚至於,他連任期內的營收指標都沒那麽在乎,只要總公司有所盈利,他就滿足了。

“說的也是,還有更厲害的,萬一改革了,集團拆分,這就為人作嫁衣了……”說話的是原紡織系統下屬的橡塑集團的王建明,他雙手抱肘靠著墻,露出同樣的不爽的表情。

與同齡人相似,王建明年輕時加入的紡織機械總公司可是中國最紅火的公司之一,是當時中國有數的托拉斯集團,一手掌握著紡織產業的上遊產業,一手掌握著全國10億人的市場,還擔負著出口創匯的重任。而這種“重任”用現代的語言來理解,就是超額利潤。

不過,70年代鼻孔朝天的紡織機械工業總公司背靠的終究是紡織部,經過88年和93年的國務院改革,紡織部一步步的變成了中國紡織總會這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橡塑集團這樣的下屬單位的下屬單位,自然是拆分再拆分,好的被別人吃了,壞的留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