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祠堂(第2/2頁)

李君閣站在祠堂大門外打量。

李氏宗祠的大門儀門和蓋頂是由一大塊整體的大青石雕琢而成,彰顯了李氏宗族在當年強悍的經濟實力。

屋頂上是兩條相護纏繞的螭吻,鱗爪紛然,沿著屋脊盤旋,然後在屋頂兩角昂首向天。兩條螭吻各自守護著一個圓盤,一為太陰,一位太陽。

屋脊下來雕刻成蓋瓦屋頂樣式,拉出完美的弧度,底部做成瓦當和滴水的樣式,每個瓦當和滴水上都雕飾著吉祥的花草芝蘭。

整個屋頂由多達十九層的石雕鬥拱支撐在兩根巨大的方形石柱之上。將屋頂的重量均勻完美的轉移到石柱上,鬥拱上還盤繞這多條小龍,也就是文蟒,給莊嚴肅穆的祠堂增加了一分活潑的氣息,顯出幾分生機。

再往下是兩根巨大的方形石柱,石柱底部不是一般的瑞獸,左邊是一個石鼓,右邊是一個石號角。

李君閣估計,這也是受到當地少數民族——苗族的影響。

這兩件東西非常神奇,敲擊石鼓,可以發出咚咚的聲響,就跟真正的大鼓一樣,而石號也能吹出悠揚的號聲,小時候李君閣跟小夥伴們還常來這裏比賽誰吹得響亮。

兩根方型石柱上銘刻著一幅對聯:“三省門第,百代家聲”。

往前進入門廳,迎面就是儀門了,當中是兩扇黑漆大門,門上有一對神獸椒圖咬著門環,門環被人經年的摩挲,顯得油光鋥亮,已經包漿濃厚。

儀門上方雕刻著一個巨大的豎型門匾,門匾周圍被葫蘆靈芝蝙蝠等祥瑞環繞,雕工非常靈動,門匾中間是四個大字——“李氏宗祠”。

進入儀門,左右兩側是兩道青瓦蓋頂的走馬廊。前方是一個影壁,影壁上鑲嵌著一方石碑,上面刻著一首詩。

“朝廷聞方正,田澤錄清忠,賢良思君雨,道德慎宗風。”

這就是李家的字輩詩了。

家族中的字輩,有些地方叫字派,因此字輩詩也叫“字派詩”。

字輩就是一個家族按輩分取名所用字的秩序規定,使用字輩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家族成員輩分混亂,避免由於無字輩或不按字輩取名而導致的家族輩分秩序混亂不清。

跟祠堂一樣,字輩也是宗法家庭制度的產物,或集體創作,或名人所筆,也有皇帝賜封的。族門出個相公、舉人什麽的,往往為家族立字派、續派。是中華儒家的一種亞文化。

字輩為便於傳誦記憶,一般是寫成歌訣的,即寫成押韻的朗朗上口的詩句,這就是字輩詩的由來。

字輩詩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長可短,短的十個字,長的則有五、六十字。

按字輩詩規定順序取名,長幼有序,同宗共祖的人,能產生一種親近感和親和力,對家族來說,這是一種凝聚力的集中表現。

字輩詩的選字必須意義吉祥,發音清朗,還不能與不吉的字諧音,不能使用生僻字和易體字,不能繁復難認。具備諸多的講究。

通看全詩,又必須符合語法邏輯並且通順明白、意義高雅、具有文采,如果是寫成古典絕句或律詩的,還需要進一步推敲平仄格律。

詩句內容一般都是修身齊家,安民治國,吉祥安康,興旺發達之意。通常是宗族對自家子弟的教諭或者期盼。

通過李家的字輩詩,可以看出,從慎清公的“慎”字,數到李君閣的“君”字,已經是整整三十六代了。

十年浩劫時期“破四舊”時,族裏老人將這塊碑取下來放到了自家灶坑底部保護起來,現在石碑上還有被火燎過的痕跡。

繞過照壁是一個小廣場,小廣場左右兩側有六口大水缸,水缸裏種著些睡蓮蒲草,還養著幾尾遊魚。

小廣場前方是一個戲台,戲台前有一位老人拿著長長的細竹掃帚正在掃地。

老人身姿依舊挺拔,膚色紅潤,沒有什麽皺紋,一頭銀發往後梳成一個大背頭,頗具“鶴發童顏”的姿態。

跟普通鄉民穿著打扮也不一樣,老人穿著一身月白色的唐裝,腳蹬黑布鞋,氣質儒雅蘊藉。

看到眼前的老人,李君閣不由得心中激動,小步跑到老人面前,恭恭敬敬一鞠躬。

老人擡起頭來見是李君閣,不由得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眼神清澈,飽含慈祥和關愛。正是李君閣的四爺爺李良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