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法王寺(第2/2頁)

“從山門到藏經樓的整個序列中,空間不斷變化,對稱、和諧的寺院建築在周圍高大的古楠木映襯下形成‘一體空間’,營造出了莊重、祥和的氣氛。”

“寺院的建築結構、建造風格獨具一格,整體采用木石穿鬥結構。整個建築中最令人稱奇的是,我法王寺的整體承重,是由二百四十八根紅色石柱來支撐的。”

“這些石柱均為整石開鑿,無有接拼。柱上鑿有孔洞,與殿內的木制平梁、串梁相穿,細膩堅硬,雖逾百年滄桑,全無風化痕跡,巍然聳立數百年而毫無偏斜。”

“寺內基石、平台、院壩、石雕均為相同紅色石料刻砌而成。全寺工程浩大,造型雄偉,結構嚴謹,雕刻精湛,氣勢恢弘,當時就有‘天下第一石工’的美譽。”

“周圍樹木蔥郁,竹海濤湧,溪水縈迥,鳥語花香。林子裏有紅豆、銀杏、巖紅、福建柏、楠木等名貴樹種,以及古樟、古柏、古松等國家保護樹木,枝繁葉茂,遮天蔽日。”

“寺院後邊是上百畝的楠竹林,四季青綠,也是消夏納涼的好去處。”

“過去的法王寺有石燕飛旋、殿井海潮、玄珠吐露、天地水碧、迥龍吸浪、月亮長明、蓮花現瑞、大佛環顧、白馬常現、觀音龍珠十大自然勝景,不過這些是來自於古籍,具體所指為何,還在探究之中。”

“明末時候法王寺幾經戰火,十分衰敗。清初,佛教禪宋臨濟正宗破山大師高足丈雪禪師,選定法王寺為蜀南黔北傳法布道寺院,以宏揚佛法。清乾隆庚申年,蜀都三聖寺高僧文逐禪師來法王寺任主持,承傳臨濟法系。後經奐宇、慧源、悟蓮、德峰等數代高僧勤勉創業,法王寺開始興隆。”

“其後,果端大師至京師,歷盡艱辛,向皇帝奏請大藏經一部,皇帝賜下七百二十四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令其‘永遠供奉,以光佛法’。並賜法王寺為‘十方叢林’,諭其開期傳戒。太後親賜‘法王禪寺’牌匾一塊及半副鑾儀護送藏經回寺。”

“當時為報皇恩浩蕩,歷經十余年,法王寺建成萬壽亭,以供奉聖旨、鑾儀,當時記載我寺‘香火之盛甲於蜀南’。”

這些典故名目果山師傅如數家珍信手拈來,聽得一行人連連點頭。

說話間就到寺廟門前了,廟門是一座恢弘的巨大木門,木門上一邊雕鏤著一位門神,工藝精湛,讓人一望而生敬畏之心,提醒來客從現在開始,就要正心誠意了。

據果山師傅介紹,這是清代的淺浮雕工藝。

門上是一方四個大字的匾額“十方叢林”。

這個就了不得了,是皇帝手書,也是法王寺“敕賜十方叢林”的由來。

進門第一眼看見的就是一尊彌勒菩薩,大肚寬腸笑容可掬。

果山師傅合什禮敬後,對眾人介紹道:“彌勒菩薩,意譯為慈氏,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深受中國佛教大師玄奘的推崇。”

“我祈願,我能跟大家一起上升到彌勒菩薩身邊,去奉侍彌勒菩薩。我發願,當彌勒佛下生的時候,我願意跟著他下來‘廣作佛事’,去追求無上菩提,追求最高的智慧。”

“這是玄奘法師最後的遺言,也是他最後的發願。”

進廟燒香,奶奶老媽良子一行人就忙活開了,就李君閣不參與,心懷敬意,對著佛像卻只是點頭完事兒,這是他自己心中的一份執著。

果山師傅洗凈雙手,親自過來為一眾善信引禮。

這份面子讓奶奶覺得非常榮幸,臉上笑紋更是深刻了。

彌勒菩薩拜完,沿著十七級台基而上,又是一座殿堂。

果山說道:“這裏以前供奉的是關羽,因此被稱為‘關聖殿’,重建於清嘉慶年間。現在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三位菩薩法相莊嚴滿目慈悲,不過李君閣關心的是建築格式。

仰頭看去,殿堂為硬山式屋頂,木石穿鬥結構。

待得大家禮敬完畢,李君閣對果山師傅說道:“這也算是三教並存的例子了吧?”

果山師傅說道:“哈哈哈,釋儒道三教,雖各立門戶,但血脈相通。儒教提倡仁恕愛人,佛教提倡慈悲善良,道教提倡清靜無為,全都重在精神的追求而忽略物質的享受。”

李君閣點頭道:“三教聖人幾乎同一時間橫空出世,珠連璧合,星運長空。也算是人類歷史上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