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一個字的課程(第2/2頁)

下面聽課的人傳來一陣騷動:“共工,這裏藏著共工……”

老伯笑道:“看,我們中國的文字就是這麽神奇,在造字的過程中,本身就承載著歷史信息,而且它們就簡簡單單地擺在那裏,我們天天用著,卻不一定清楚其來源。”

“夫子所說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那不是夫子貪嘴,其實是比喻一個道理,學問要往精深裏做。”

“好,鴻字的根脈講清楚了,我們再來講它的意向演變。”

“什麽叫意向?意象,是中國傳統抒情文學的重要範疇。三國時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寫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如象,盡象莫如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這就說得很明白了,意象是一種內心的觀照,用語言表達出來,是主體心靈同化後的‘人性化的自然’,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

“意象融合了情感與想象。是我國古人‘禽獸比德’、‘物我相親’的審美體驗。具有無限情思之美,幽深而含蓄。”

“這和我們中國古人重視經驗的思維習慣,推崇古籍的學術傳統,講究出處典故的文學表現風習有關。”

“某類意象一經前人使用,成為名篇佳作的閃光點後,便具備了某種文化能量,之後有可能在不同時代、不同文體的作品中被反復引用,最終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浩如煙海,由於作者主體情感契合度的偏差,使得對同一事物,往往產生了不同的解讀,因此賦予它們的象征意義也各不相同。”

“於是許多事物的意象變得豐富多采,美不勝收。如梅、柳、竹、雁、杜鵑、月……這些意象可以說每每自成體系,每一類背後都蘊涵著豐厚的文化內容。”

“我們今天單說鴻字。閱讀古代文學作品,誰也不能否認‘鴻雁’在傳統抒情文學中出現之頻繁。”

“就《古今圖書集成》來說,其中收錄以‘鴻雁’為題的賦有十八篇,詩詞一百六十七首,紀事、傳說、雜錄若幹。至於散見於各文體中的點綴,那就是不計其數。”

“這個字最早的意向,是‘整齊,端肅’的意思,《易經》裏有‘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之句。為什麽會有此意向?這是因為古人見到大雁成人字形或者一字型遷徙,就好像天子出行,諸侯班列,因而產生的聯想。”

“加上它飛得極高,從此引申,之後又產生了‘清高賢士’的意向,諸如張九齡的‘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諸如蘇東坡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易經》之後的《詩經·小雅·鴻雁》中寫道:‘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大家看,天子之班和流民之師,所見所想是不同的。因此鴻雁的意向,在這裏從端肅整齊,過渡到了‘流民以鴻雁自比’,這個新的意向來自哪裏呢?明顯是來自候鳥每年的遷徙往返,形容勞頓之苦。”

“從這裏引申出去,讓鴻字具備了‘羈旅情懷,遊子思鄉’的意向。後來被詩人引用,這就有了諸如杜牧:‘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諸如薛道衡的‘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諸如杜甫的‘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到了漢代,又出了一個關於鴻雁的典故,蘇武被拘匈奴十九年,使者知道後對匈奴人借口說漢武帝在上林苑打獵的時候,捕獲了一只大雁,其足上系著蘇武的傳書,這才讓匈奴人將蘇武送交回長安。因此從那時起,鴻字,又多了‘傳書寄情’的意向。”

“這就有了諸如李清照‘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商隱的‘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

“到此意向又是一變,從‘思鄉’轉為‘思人’也是可以的,因此有了歐陽修‘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有了趙嘏‘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