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答辯(第2/4頁)

諸葛雲道:“但這些論據吧,你要仔細推敲,又不太站得住腳,院長,你說對不對?”

崔院長點了點頭,道:“李凡文章中列出的所有論據,我這兩天都找到了根源,單論這論據,沒有任何問題,他記憶力太好了,沒有絲毫差池。但是呢,整篇文章卻很少有理性分析部分,全部觀點都是從論據生發出來了,這種考證態度,我覺得太僵固。”

楊碩點了點頭:“我也同意,等一會兒好好收拾一下這小子。”

這時,諸葛雲道:“孫教授和王教授他們還等著咱們通知呢,說也要來會一會這個李凡,我這就催他們快點兒過來。”

諸葛雲剛掛完了一個電話,李凡便敲門走了進來。

“諸位教授好。”李凡說罷,微微向諸位鞠躬。

“李凡啊,這兩個月的京大生活,可好?”

李凡笑道:“非常好,京大校園非常古樸優雅,教師職工們也親切可愛,尤其是夥食,太棒啦。”

“瞧瞧你小子,標準的吃貨。家裏幾口人啊?”

咦,不是答辯麽?

李凡冷不丁被問到家庭成員組成這個問題後,瞬間蒙了,怎麽點錯了頻道?是不是自己剛剛開門的方式不對?

接下來的問題全是生活理想方面的,什麽“家裏雙親身體可好?”“平常有什麽業余愛好?”等等,甚至於還問出了“你的理想是什麽?”

李凡現在的理想就是,諸位叔叔大爺,可以聊點兒正題不?

10分鐘後,有三位教授走進了答辯室,落座後,其中一位教授道:“嗯,崔院長,可以開始了。”

“就等你們三位了,好,答辯開始。”崔勇年道。

李凡愣了一下,怎麽突然間多了三位教授?其他同學都是5人標配,怎麽到自己這兒突然變成了8人“群毆”?

八位教授坐成一排,後來的三位中,孫教授和王教授是歷史系的,孔教授是鉆研古代哲學的。好嘛,這8個人,直接把“文史哲”三大科目湊齊了。

室內的空氣瞬間變得嚴肅起來,幾位老師打開李凡答題冊的復印件,紛紛翻到了扉頁。

崔勇年率先道:“李凡,知道為什麽你的成績是待定麽?”

李凡猜測了一下,道:“是不是我這成績不好估分,大家想通過這次答辯後,再統一給打分?”

“聰明!你這文章的確不好估分,我一直在99分和100分之間徘徊,今天你答辯的表現,直接決定了這是不是滿分作品!”

在室內的幾位學生助理聞言後頓時無語,嗯,99分和100分,是不好給分,這個“待定”給的,服了!

“李凡,那就先從《後出師表》開始吧,你認為《後出師表》是偽作,其中你又羅列了很多證據,那麽,先一條條來,你先闡述第一條吧。”

“好的老師,”李凡清了清嗓子後,道:“我的第一條論據是:陳壽修《三國志》,編《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經過審慎斟酌的,但其均未將《後出師表》收錄此中,此論據一也。”

盧世明立即反駁道:“李凡,陳壽修史編集對史料的取舍,確實像你說的那樣,是經過審慎斟酌的。但是,《三國志》卻不是完備詳盡的。

為什麽說不完備呢,咱們把《諸葛亮傳》與《武帝紀》相較,前者顯然簡略的多。諸如伐吳、南征、八陣、渭南之戰等理應明確詳述的內容,他都一筆帶過,或未作記載。

而且陳壽編《亮集》,主要是依據司馬氏從成都接收運回洛陽的蜀漢政府档案,這個档案經公元264年鐘會兵變後就已經不完整了。

所以啊,關於你的這個論據,我認為一經推敲便有破綻,你怎麽看?”

李凡笑道:“我沒看法,咱們繼續。”

沒看法?

這個回答著實出乎了諸位教授的意料,畢竟這幾位教授平常和李凡有一定的接觸,李凡也沒少登門拜訪,他們太了解李凡的思辨能力和口才了,這小子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把死的說成活的,而此時直接來了一句沒有看法,幾個意思?

李凡見眾位教授面面相覷,他則繼續道:“我的第二條論據是:《後出師表》所說的很多事情與史實不合。

比如,它列數曹操的幾次失利,如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祈連、僵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其中,除南陽、烏巢、潼關的幾次遇險史書有所記載外,另幾次都沒有確切依據!

又比如,《後出師表》中說劉繇、王朗各據州郡,連年不征不戰,坐使孫策據有江東,這和史書記載的情形也不合。

這是論據二也!”

“我來解釋這個,”王教授摸了一把胡子,道:“這可以解釋為史書缺載或誤載,在史學界,有無數的缺錄和錯誤,這個是正常現象,想必你李凡也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