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答辯(第3/4頁)

而且,一個歷史事件在當時和在後世會有不同的叫法,敵、我、友各方的稱呼也可能不同。比如‘甲午戰爭’也被叫做‘日清戰爭’,還有些歷史事件會被記錄歷史的人遺漏或有意回護不提到。

《後出師表》中提到‘逼於黎陽’這件事,很容易被認為指的是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可原文中已提到了‘險於烏巢’,這明顯是重復羅列……

李凡,經過理智地這麽分析後,你的第二個論據,其實,搖搖晃晃站不住啊!”

室內一片笑聲,而李凡也很配合地“哈哈”兩聲,不過這“哈哈”的發音有點兒接近於“呵呵”,李凡繼續道:“既然站不住,那我繼續說我的第三個論據!”

李凡還是不反駁!

幾位教授有些蒙了,這絕對不符合李凡的一貫作風!李凡這小子最愛和人掰扯,最愛發表自己的觀點,闡釋自己的意見,今天怎麽這麽“乖巧”?

李凡繼續道:“《後出師表》中出現了很多史無記載的人物,原文道:‘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其中,除了‘閻芝’外,全是查無對證的人。疑為偽造者不熟蜀漢歷史,生編亂造之故。此論據三也。”

“我說幾句!”這回又換成了孫教授發言,他道,“三國歷史中的人物何止千萬,不可能每人都有記錄,如蜀國方面的吳壹,是劉備的大舅子,官拜車騎將軍都沒有正式立傳,何況他人。蜀國的文人楊戲寫《季漢輔臣傳》,其中很多重要人物陳壽都沒有給作傳……

你這條也不足為據。”

李凡根本毫不介懷,繼續笑道:“那好,我們繼續。趙雲去世年代在《三國志·趙雲傳》和《後出師表》中說法不一。

第一次北伐是228年1月,而趙雲和鄧芝出箕谷不利被貶時間在當年6月份左右,依此信息可以得出趙雲死亡時間在當年的7月份和11月份之間。而《趙雲傳》記載趙雲是建興七年去世的。”

楊拓道:“但從時間上來看也並沒有隔太遠,各類史書中這點時間的出入也比比皆是,況且蜀國不設史官,陳壽參考趙雲去世的時間可能是以訃告為準。”

李凡依舊不做任何反駁,他笑道:“那好吧,大家聽聽我的第五條論據……”

……

“諸位請聽我第六條論據……”

……

“我的第八條論據是……”

……

“以上是我全部的10條考據學論據!”

李凡長長地舒出一口氣,然後笑滋滋地看著諸位教授。

諸葛雲疑惑地道:“這10條此時經過我們的一推敲,其實沒有一條是無懈可擊的,你對我們之前的言論難道沒有一點點回應麽?”

李凡朗聲道:“沒有,考據學治學之根本方法在於‘實事求是’‘無證不信’,重證據羅列而少理論發揮,此乃正中之本。所以,我只展示證據,絕不妄自分析。”

眾教授面面相覷,嘿,這話說的哈,說誰妄自分析呢?

搞了半天,人家一直沒有任何駁辯,全然是為了最後那一句話:只展示證據,絕不妄自分析。

好吧,眾教授無語,咱還妄自分析了。

也是,李凡一條條往出擺證據,你們說這個歷史可能有誤,那個可能遺漏了,這個那個的,其實頗有針對證據“挑刺找茬”之嫌疑。

但不能說教授說的沒道理,其實他們說的都在理兒上,要不然京大教授白吃飯啊?而李凡之所以未做反駁,是因為考據學的本質原因,是要用證據和事實說話的,不是你自由發揮天馬行空的亂扯。

室外。

同學們大惑不解,李凡這進去半個小時了,怎麽還沒出來?正常答辯時間就10分鐘上下啊,你這時間也忒長了吧?

見有學姐從答辯室走了出來,楊碩連忙問道:“學姐,裏面什麽情況啊?”

學姐道:“你來我往,熱鬧非凡。”

“那李凡要廢啊!”

學姐客觀地道:“不至於,貌似節節敗退,其實平分秋色吧。”

平分秋色?和京大教授平分秋色?見學姐離開後,眾學生悄悄地向答辯室的門口靠近,非常好奇地望向裏面,看看究竟是怎麽平分秋色的。

而此時室內,崔勇年道:“那這個《後出師表》先這樣,咱再談談後面的——”

“且慢,”李凡連忙道:“崔院長,剛剛那十條論據是以考據學的求學態度而羅列出來的,接下來,我還有其他的論點,並沒有寫在《偽書考據精要》之中。不再依據考據學,咱們可以彼此深入地探討探討。”

崔勇年眼角的皺紋堆疊在了一起,他眯著眼睛看著李凡,心道:還有新內容?呵,你小子兒,死性不改啊,還說什麽探討,你這是實在憋不住了想反駁我們了吧?那就讓你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