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高產的學者(第2/3頁)

這也的確沒辦法,李凡畢竟不是大教授,沒有自己的科學團隊。總不能為了驗證一個結論的正誤,去調查成千上萬的人吧,他不具備這個條件啊。

李剛教授發布微博後,浙大心理學講師歐陽震南再度跟進,繼續就李凡這篇文章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

1,李凡低估了實際的失敗率,因為除了抽樣誤差,還有其他誤差。

2,重復實驗應該盡可能和原實驗接近,李凡並沒做到。

……

連續兩名心理學專家的公開“倒李”後,更多相關專家加入到了討論之中。

鄭雲教授說這學術研究極不成熟;

心理學家馬海接受采訪時,說李凡的驗證過程沒有任何嚴謹性。

一位博士生匿名說這篇研究報告毫無價值。

……

李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直到第二天早晨起床,看到很多專家跳出來的時候,他真坐不住了!

李凡躺在床上呆呆地望著手機,整個人都不好了,之前的博大胸襟也縮水了,此時的他超凡曠達不起來了。

當整個社會輿論,從普通老百姓到相關專家一齊反對自己觀點的時候,而且形態愈演愈烈,李凡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樣淡定下去了。

李凡承認自己這篇研究報告的確缺少大量精準數據的支撐,也承認專家們質疑一些地方的確有理有據,但他就是不開心!

於是,他決定做些什麽了!

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人會蹦起來和別人爭辯是非甚至喊爹罵娘!有些人憤憤不平但默不作聲……因為性格原因,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方法未必都不一樣。

而李凡的做法是:保持緘默,並瘋狂發表心理學學術作品!

“豁”地起床,臉也沒洗牙也沒刷,下床來到電腦桌前,翻開筆記本後準備碼字,可寫點兒什麽呢?

馬強像上學期每天一樣,起床後都會輕彈一會兒吉他,當今早吉他聲再次響起的時候,李凡的手指也便在鍵盤上敲擊了起來:

《音樂與創造力》

創造力分為發散性創造力和聚合性創造力,真正的創意奇才,必定既是發散者,又是聚合者。

……

歡快的音樂可以提升創造力,它同時具備正向情緒誘發力和激發性強烈的覺醒成分兩個特質,而這些都對思維的靈活性頗有助益,從而進一步提高創造力。

(完)

落下最後一個字的時候,馬強的吉他也彈完了。

李凡給陸丫丫掛了個電話,問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能不能破例發表在《國學時代》上,因為紙質報刊《心理學報》更新實在太慢了,影響力也太狹窄了。

陸丫丫剛剛從美國實習回來,她接到電話後便請示了總編,總編的答案當然是沒問題!

她道:“主編說了,你兩個多月都沒在《國學時代》上發表文章了,不管你寫什麽,我們都給你開專區!我們等你等得好辛苦啊,李大作家!”

《國學時代》APP上,【李凡專欄】於次日正式上線,《音樂與創作力》一文作為第一篇文章正式發布!

當早上起床看到自己的文章時,李凡拿不定主義,自己接下來的第二篇研究寫些什麽呢?

寢室內的電視機正播放著《動物世界》,裏面傳來了充滿磁性的聲音:

“春天到了,萬物復蘇了,這是個交配的季節……”

李凡靈感來了,他馬上下床,在電腦上敲下了如下標題:

《論倭黑猩猩雙性戀問題》。

不過,李凡又默默地給刪除了,心道:想我也是個公眾人物……

更改標題:《鳥籠效應》。

什麽是鳥籠效應?就是: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鳥籠效應”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在前世,是由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所發現的。

之所以叫鳥籠效應,它的由來是這樣的:

1907年,詹姆斯和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打賭,說他一定會讓卡爾森養一只鳥的。

卡爾森自然不信,然後詹姆斯送給了他一個精致的鳥籠,卡爾森並不在意,只當它是個漂亮的工藝品。

可結果,過陣子後,那個鳥籠中便多了一只漂亮的鸚鵡。

這篇《鳥籠效應》發表後的第二天,李凡再發一篇文章:《記憶遺傳新假說》。

記憶可以遺傳下一代這個觀點,本來已經被證明為錯誤言論了,不過,在這篇《記憶遺傳新假說》的文章中,李凡重新肯定了這一觀點,並推測了記憶與心理學和遺傳學之間的聯系。

周四,發表《抑郁症與身體健康》,提出抑郁症不僅僅是心理障礙,更是系統疾病!它會影響到整個身體,尤其是身體解毒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麽抑郁症患者有更高風險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