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李凡的若幹假想(第2/3頁)

第一組實驗完成,第二組學生進場,繼續進行實驗。

……

這五組同學,前四組中,每一組被安排的古典音樂都不一樣,類型分為:悲傷、平靜、歡快和焦慮。

而第五組同學,則是在完全安靜的條件下進行做題的。

這200名學生的實驗全部完成後,吳朗和梁宇當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第三組(聽歡快古典音樂的一組)比其他任何一組的創造力得分都要高。

此結論與李凡《音樂與創造力》一文完美契合。

梁宇:“沒想到真讓李凡言中了,實驗結果咱們發一下微博。”

吳朗:“別急,樣本量太小,再多做幾次。”

接下來的10天內,他們周日到京城13中做實驗,實驗結果與之前相同。

周二,在師範附小做實驗,答案依舊。

周三請社會志願者做實驗,周四到北理工做實驗……全部一致!

周六晚,博士吳朗梁宇聯名,在微博上正式公告:

經過5次實驗,總計1000人參加,實驗結果證明,李凡《音樂與創造力》一文中,歡快音樂會提升創作力這一觀點,內容無誤,結論正確!

一石驚起千層浪!

網友們見有詳細準確的權威實驗驗證了李凡的假說,大家立馬見風使舵:

“我就說嘛,李凡的水平,咱們是無法想象的!”

“之前誰說李凡的心理學文章都是瞎胡扯的了,站出來!”

“我對李凡的敬仰啊,那有如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

……

當李凡的觀點之一被證實後,其他的假說或者“李氏理論”的可信度隨之急速升高,網絡言論傾向瞬間扭轉過來,紛紛偏向李凡!

而這一實驗結果公布後,李凡則停止了每天一篇心理學文章的更新。

20天時間20篇文章,也足夠心理學界消化的了,接下來,就等著為自己正名了。

而且,文章發得過急並不是什麽好事兒!

吳朗和梁宇的這次非常簡單的實驗並不是李凡《音樂與創造力》一文的全部,在該文中,李凡還提及了多個與音樂有關的理論,包括前世充滿爭議的著名理論:莫紮特效應!

前世1993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羅斯徹與加州大學的肖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假設:音樂和空間推理能力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聯系。

聽了輕松愉悅的音樂後立即測試,空間推理能力會得到提高,智力會提升八九分左右……這就是著名的“莫紮特效應”。

李凡在《音樂與創造力》一文中提出了莫紮特效應理論,這一理論才是該文最重磅的假說。

但是,以兩位博士的自身條件,想要完成“莫紮特效應”的完全證實是不現實的,於是,他們的母校,他們的博士生導師,京師大心理學教授武坤出馬了!

這個實驗結果剛剛在微博上公布兩天後,武坤聯合其他心理學方面的專家程麗娟等人,共同成立課題組,準備著手研究李凡《音樂與創造力》一文中所提及的另外幾大理論和假說,並正式對外公布!

李凡為何有如此魅力,讓好幾位教授聯合研究他的假貨?

說白了還是有吳朗梁宇兩位博士的巨大功勞,如果沒有他們那看似簡單的實驗,李凡的該假說就沒有任何支撐,以至於他所有的文章都是“無稽之談”狀態,沒人信服。

但當李凡的一個理論被率先證實後,那麽所有人就不敢再怠慢李凡其他的心理學觀點了。

加上《心理學:顛覆論》一文,李凡一共21篇心理學文章,其中涉及了35個假說和理論,這些內容中,《音樂與創造力》一文,率先成為了華國幾位心理學專家們研究的對象。打開了心理學界驗證“李凡假想”的最開始的一道閥門。

可以想象,如果京師大課題組驗證李凡這篇《音樂與創造力》的其他觀點失敗的話,那麽對李凡的這些假想的研究基本終止。

如果《音樂與創造力》中的五大假想全被證實,那麽,必將在心理學界引起一番研究“李凡假想”的熱潮。

京師大課題組的研究驗證,處在極其重要的時間節點上!

但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不是十天半個月就能完成的,畢竟科學實驗不是兒戲。

李凡能不能徹底脫下“空想家”的帽子,需要在未來的歲月裏,一步步地慢慢地得到證明!他的“清白”,是要一點點地被洗刷出來的。

李凡在心理學界成名,需要一定的時間,遠不如在國學方面快,畢竟國學方面有肥沃的土壤。

從李凡發表《音樂與創造力》一文,到兩位博士生聯名發表實驗驗證結果,再到京師大正式對此成立課題組,這轉眼間1個月的時間就過去了。

李凡這一個月的時間內,不僅僅極其高產地寫出了20篇文章,驚得全民一愣一愣的,而他的其他工作也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