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第2/3頁)

“密之,以你之見,若是今日孤不克復遼東,以你看來,何時,我大明才能收復遼東?”

這一聲反問之後,朱明忠便看著方以智不再言語,方以智會來投奔自己,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畢竟就朱明忠的了解,方以智之前一直在江西為僧,按道理來說,他應該投奔張煌言才是,畢竟無論是張煌言於士林的名望,亦或是其克復江西的現實,方以智都應該投奔他。

可是誰曾想到,方以智卻偏偏投奔了江北,當然,這也許與其家住桐城有關系。但方以智入幕府卻是機緣巧合,因為他最初並不在幕府之中,而是在清河書院,盡管清河書院推崇實學,但是對於方以智所習的“泰州學派”的“心學”並不排斥,所以自其來江北之後,一直於書院授教,直到一次偶然於書院相遇之後,朱明忠才招其入府。

現在,朱明忠這麽問,自然有他發問的原因,而面對這個問題,方以智先是沉默片刻,然後才說道。

“還請大王先恕臣無罪。”

作為王府的屬吏,方以智自然要為接下來的話告罪。

“恕你無罪!”

早已經知道答案的朱明忠自然隨口應道。

“以臣看來,京師克復之時,即是天下再亂之日!”

說出這句話之後,方以智就看著大王,他知道這句話從來沒有人說過,因為沒有任何人敢說出這句話。

畢竟對於所有人來說,至少在表面上,大家都是大明忠臣,如此一來,又怎麽可能會發生內訌呢?

可在另一方面,即便是三歲的嬰兒也知道,將來內訌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誰都不會說,似乎所有人都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甚至很多人都相信大明中興之後,隨著皇帝還朝,所有的問題都會解決,到時候這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但是,這不過只是癡人說夢罷了!

“好一句‘京師克復之時,即是天下再亂之日!’。”

說出這番話後,朱明忠反問道,

“密之,你信不信,若是你於府中說出這番話,必定為他人所斥?天下再亂,何人為亂?誰不是大明的忠臣?”

有些話可以想,不可以說。就像方以智說出的這番話一樣。

“世人皆忠,世人皆奸,無忠亦無奸,其行皆為世間百般誘惑所致。”

方以智的回答,讓朱明忠只是哈哈一笑。

“密之,你這出家是習慣了,連說話,也帶著些許禪意。”

盡管是哈哈大笑,但朱明忠的語氣也隨之變得沉重起來。

“我無害人心,人有傷我意。有些事情,非是孤所願,但若為天下,亦不能不為之,清虜出關之時,既是矛盾盡顯之時,到那時,何為忠?何為義?尚不可知,然一但內亂紛起,自然無力遼東,若是任由清虜返還遼東,有十年生聚,十年教養,那麽滿清勢必可再為我大明心腹之患,到那時,滿清據以遼東進可攻、退可守,遼東必將重現他日與我抗衡之勢,若是如此,其焉能不是我大明心腹之患?”

朱明忠的語氣顯得有些低沉,甚至有些失落,神情中全是一副無意看到這一幕發生,並為之心痛的模樣。

但是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在內心深處,他早就看到了那種可能,天下變亂的可能,若為不臣,必以他人先!

將來的大明會是什麽模樣,朱明忠並不知道,但他可以肯定的是——無所謂忠義,只是誘惑不夠。面對權力誘惑,誰人又能抗拒?

鄭成功、張煌言、李定國、李子淵……“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何是忠?何是義?

誰人不臣?

誰人為先?

三國的曹歪,就敢為天下先!

而將來,這幾人之中誰人又敢為天下先?

朱明忠不知道答案,但有時候,總需要有人去推波助瀾,而他並不介意作這推波助瀾之人,當然他必須占據大義,只有如此,才能置身世外。不忠不義之事,讓他人去做,至於自己……可為忠義!

“所以,無論如何,孤都要復遼東,以安中國!”

面對大王的這番回答,多年來早就是心如古井的方以智還是沒來由的一陣激動,他知道當淮王選擇遼東的時候,他將會失去什麽。

“大王,若是大王遣舟師取以遼東,那麽京師恐怕只能落於他人之手……”

雙目盯視著大王,方以智想在他的神色中找到一絲異樣,但是所看到只有義無反顧的坦然。

“孤他日起兵,只為天下蒼生,只為復漢人河山,至於其它,非本王所意!”

又一次,朱明忠道出了這番看起來頗為“高大上”,但卻占據著道德至高點的話語,“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天下蒼生”,類似的說教,他曾經聽說過太多,有時候,雖說聽著不信,但說起來確實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