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第2/3頁)

眼見陛下一改往日彬彬有禮的態度,以近乎嚴厲的口吻批駁了“濟貧法”這項法案,一時間方以智、張煌言等從不禁都為之語塞了,特別是張煌言。其實一開始他主張準確百姓乞討,不過只是覺得“禁止乞討”這樣的法令有些過分,畢竟“行乞流萬裏”的嚴懲,幾乎不亞於謀逆,面對這樣的嚴厲的法令,他自然支持加以廢除,可是想要廢除一個法令並不容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廢除這個法令的東西,塞進另一個法案之中,按《大明律》兩法發生沖突的時候,皆以新令為準,這樣也就達到了不廢而廢的目的了。

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陛下的態度卻如此的堅定,不僅如此,讓他大跌眼鏡的是,在這個問題上,陛下甚至根本就不給他解釋的機會,甚至於直接質疑起這些閣臣們的作用了。

其實他們之所以會設定這個法令。還出於另一個方面的考慮。如果僅僅只是為了窮人。這些身居高位的人根本不需要如此費盡心機甚至冒著得罪陛下的風險。

他們之所以會這樣費盡心機,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想減少人口往殖民地和諸夏流動的速度。自從興乾以來,海外拓殖大興,年都有少則數十萬多,多則上百萬的人口流往海外。

盡管所有人都很清楚,海外拓殖是陛下倡導的。而且有利於大明內部的平衡。但是現在在很多人看來。隨著大量人口湧向海外。已經對大明的將來造成了新的危機。這種危機是大明國內的人口不斷減少,勢必會影響到大明的國力。

對於這些身居高位的閣臣們來說,如果他們不想後世人指責為屍位素餐的話,就必須要面對這個現實。

但是他們卻又無法直接反對這一切。畢竟,一直以來陛下對海外移民的支持,可以用不遺余力來形容。更何況移民事業還直接關系到諸位皇子將來的封國,如果直接反對的話。勢必會激起陛下的不滿。

所以在思來想去之後。他們才會弄出了這麽一個法令,試圖通過廢除禁止乞討的法律來減少人口的對外流動。

盡管表面上看起來兩者並沒有什麽聯系,但是實際上,禁止乞討卻導致了大量百姓遷往海外。畢竟這直接使得許多百姓在面對暫時的困難時,除了移民就沒有了其他的選擇。在過去他們可以通過乞討,度過短期的困難,但是現在他們往往只能選擇移民。

每年遷往海外的人之中,至少有一成左右的人,原本是有可能留下來的。因為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才會想出這麽一個暗度陳倉的辦法。

如此一來,張煌言自然不能再解釋下去了,他甚至相信,這次這樣一份《濟貧法》必定會擱置,可是相比於“行乞”,《濟貧法》對於百姓無疑是是更為有利的,想到因為這麽一件“小事”,導致《濟貧法》的擱置,張煌言立即想到了後世的人們將會如何看待自己。

畢竟在這個法令之中暗度陳倉的並不僅僅只是廢除禁止乞討,同樣還有其他的一些辦法作為補充,盡可能的將人口留在本土。

不過此刻的他更為關心自己接下來要挽回這一切,而不是讓陛下誤會自己。顯然陛下剛才已經以極為明確的態度否決了“禁止行乞”。可能接下來萬一導致《濟貧法》被陛下否決,那可就是罪過了。

當這些大明朝的重臣因尷尬而陷入沉默之時,朱明忠看了一眼桌上的法案,然後冷冰冰的說道。

“這份法案暫時留中吧!”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心急之下,張煌言立即出聲說道。

“《濟貧法》事關百萬貧苦百姓生計,如此留中絕不利於百姓!”

“貧苦百姓生計?”

盯著張煌言,朱明忠反問道。

“什麽是百姓生計,你告訴朕?是如今天下富紳兼並土地,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倍受饑寒,還是朝廷重稅,令百姓不堪其擾?”

陛下突如其來的的反問,讓幾人無不是一愣。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所考慮的確確實實是那些從百姓的生計,但是真正的目的呢?

當然是不可告人的。

“都不是,今日官府掌握官田不下四萬萬畝,可發租官田尚不到兩萬萬畝,要是百萬貧苦百姓有衣食之憂,他們大可租種官田,人租百畝,有什麽衣食之憂?若是他們說什麽官田不能留傳子孫,那麽也可以往諸夏,諸夏授田少則數百畝,多則千畝,即便是說什麽諸夏非大明,那麽也可以往殖民地,殖民地同樣授田頗多……你們告訴朕,有這麽多選擇,他們都不願意選擇?”

與重臣們的面面相覷不同,朱明忠依舊顯得鎮靜異常,盡管他在心裏已經猜出來,他們拿出這部法案的目的並沒有那麽單純,但是必須要裝作什麽都不知道。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件事兒擱置下來。而這就需要找一個其他的理由和借口。他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