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4章 錯了(第3/3頁)

楊彪對此很震驚。就算孫策重尚武之風,提倡工商,與儒生也常有沖突,但他也沒有把儒學列作目標。身為儒生,張纮怎麽會有這樣的看法?

“子綱,你覺得諸子百家能和儒門相提並論?”

張纮看看楊彪,又看看站在一旁的楊修,露出自信的微笑。他撫著胡須,淡淡地說道:“文先兄,你說的儒門是夫子所創的儒門,還是董仲舒所創的儒門?”

楊彪一時語塞,沉吟著沒有說話。他知道張纮學問好,對儒門的弊端非常清楚,他還學過《歐陽尚書》,當初他們還為此探討過一些問題,但張纮一直沒有入仕,他不是沒有機會,大將軍何進、司空荀爽都曾想辟他為掾屬,是他不肯接受。如今他卻主動為孫策效勞,此刻又作為孫策的使者來和他談判,一開口就直指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必是有備而來。如果輕易作答,很容易落入他的陷阱。

“敢問子綱二者之別。”

“不敢,敢呈陋見,與文先兄切磋。”張纮謙虛了一句。“若是說夫子之儒門,那自然非諸子可比,能與夫子比肩者唯有老子,但老子傳承不一,楊朱、莊子大異旨趣,又有刑名之術,駁雜不純,也不能與儒門相提並論。則於墨法,有術無道,亦不足道論,綜而言之,儒門自然是最佳。”

楊彪微微頜首,表示同意張纮的意見。同為儒生,對孔子的推崇自然不用說。只不過張纮只稱孔子為夫子,而不稱為聖人,這已經有些不同。

張纮接著說道:“但董仲舒之儒與夫子之儒名同而實異,其異者有三:時異,經異,道異。時異者,三代之時,無皇帝之制,天子是天下共主,但諸侯有其國,大夫有其家,君臣以禮而是不以法,天子不得擅誅大臣。董仲舒時,皇帝治天下,高皇帝誅殺諸侯,孝景帝誅周亞夫,視大臣如寇仇;經異者,夫子整理六經,六經各一,無有異議,董仲舒時則不然,各家經傳不一,僅《春秋》便有公羊、谷梁、左氏之別,董仲舒所本者唯公羊春秋而已,公羊春秋者,公羊氏之春秋也,非夫子之春秋也;道異者,夫子罕言天命,董仲舒則引陰陽入儒,好言天命,言之鑿鑿。他難道比夫子更高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