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天災不斷

正在擔心什麽的時候,朝廷竟然會一改國策,突然就允許漕糧海運。這樣的運氣,還能有誰了?

於是,樂慶生二話不說,立刻和伍忠盟約,並且約定,只要拿到大清皇帝的玉璽印章為憑,以後他樂慶生就全力為大清收購大清想要的物資。

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這一次的物資糧草之類,是伍忠能付錢的。以後規模更大,可都是要樂慶生先行運往遼東。因此,他不得不要個保證。

這個事情這麽順利辦妥,朝廷改漕運為海運的事情,算是臨門一腳。對於這事,伍忠都有點懷疑,該不會皇上做出這個決策,就是為了給他方便?

可是,想想看,這麽大的事情,又怎麽可能是為了他在辦得這件事情!那也只能說,運氣好了!

事實上,就只是拿運河來說,之所以開鑿,並不是為了民生,而是為了官府之需。不止是運河,包括官道驛站,在古代來說,基本上都是為了統治者自身需要,很少有為民生考慮的。

如今漕運改為海運之後,運河卻不廢棄,而專門整頓疏通,雖然說又可以保持收稅之舉,但也不得不承認,可以算是民用之先例,又豈會是為了伍忠這邊的事情而專門去做。

其實,伍忠這個事情,能順利地辦成,也算是借了不少東風,不止是漕糧改海運一事。

樂慶生之所以急於開拓新的錢財來源,除了和遼東做生意利潤極高之外,還有張溥在江南這邊的動靜有關。

等回頭張溥查到他這邊來的時候,田產方面,就不是能糊弄得過去了。更為關鍵的是,出去田賦之外的差役,大鹽商那麽大一家子,可都是要服役的。就算不去服役,每次折算成役銀,那都是好大一筆錢的。未雨綢繆,也讓這些大鹽商更想多賺點錢了。

伍忠留在江南這邊當作人質,他帶來的兩艘船裝滿了糧草物資,還有樂慶生的人,一起前往遼東談生意去了。

他們以為,這事很順利,卻不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在錦衣衛的掌握之中。就在那兩艘船起航之際,錦衣衛指揮使就派人快馬回報京師了。

所有的一切,看著風平浪靜,實際上,只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而已!

這麽一說,也還真是,江南這帶,進入梅雨季節之後,雨就沒停過。

長時間的下雨,讓張溥的事情也難以開展,畢竟是要去核查糧田,巡查各縣鄉的。下著雨,道路泥濘不說,很多地方都被淹了,走都沒法走。

對此,張溥有點憂心。皇帝早有旨意下來,南方要注意澇情災害。他在巡查地方的時候,自然也在關注水利方面,發現情況並不是很樂觀。

聽有經驗的老農說,今年的雨水,比起往年要多,很可能會有大災。可一般興修水利,都是在秋季收糧農閑之時,那個時候,也沒多少雨水,利於組織做事。

如今這個雨勢之下,只能臨時抱佛腳,冒雨防備重點地段,以防大的澇情。

這個事情,隨著時間進入崇禎十三年五月,雨勢不但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大,使得張溥的本職工作也不得不停了下來,投入到了防災抗災的事情上。

南京這邊,鎮守太監盧九德已經接到皇帝旨意,甚至都已經調動軍隊開始加入到防災抗災一線了。吏部尚書孫傳庭甚至對地方官員的考核要求中,明確提出坐衙和外出時間比例,就是促使地方官奔走到抗災救災一線。

各地用於救災的錢糧物資,在這前期,都是卡著五萬左右申請,一般都會立刻得到批復。不過左都禦史楊廷麟同樣冒雨巡查地方,核查災銀使用情況。

對於朝廷的這些舉措,老百姓自然看在眼裏,感激在心中。大明官員的口碑,皇帝的威望,就在這防災抗災活動中,越來越好,越來越高。

連綿大雨中,南方官場,幾乎全被這個“雨”字所塞滿。官吏上衙,第一句話,不再是“吃了麽?”,而是問“水勢如何了?”

從西到東的官道,每隔半天時間,不管白天黑夜,都能見到有驛卒,踏著雨水,在泥濘道路上飛馳而過。每隔一段路,都有當地驛卒在等著,接力傳遞上遊水情。

天災不可怕,只要眾志成城,終歸是能渡過去的。

這一點,在崇禎十三年五月,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雖然天災沒有因為崇禎皇帝的穿越而改變,依舊在五月十三日這一天,洪峰來襲,蘇、松、湖等府的吳江、歸安等地水勢驟發,霎時洶湧,不分堤岸,屋宇傾倒。

在原本歷史上,史書記載,澇情嚴重,米價騰踴,鬥米至銀三四錢,富家多閉糶,民食草木根皮俱盡,拋妻子死者相枕。強橫之徒三五成群,鼓噪就食,街坊罷市,鄉村閉戶人情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