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皇帝的家事 第13章民國元年的第一天

1912年1月1日,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其實,這一天在這個國家的多數人眼裏,還是宣統三年的十一月十三日。而對於一些參加起義的革命黨人而言,則是黃帝四千零六十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只有在少數在華的西方人和在租界為洋人做事的中國人眼裏,才是公歷1912年的元旦,一年的開始。然而,剛剛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將這一天定為民國的起點,民國元年的第一天。直到今天,台灣地區還是沿用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基礎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公歷,但是卻把1912年作為起點,一個新時代的起點。采用公歷,表示了新政權追求西方文明的意向,跟臨時政府體制一樣,全新的美國架構,一套當時公認最先進的體制。而建元的做法,又帶有傳統的痕跡,有點類似過去的改朝換代,改換紀年,表示萬象更始。用詩人胡風的一句詩來表示就是,時間開始了。

時間開始的那一刻,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一個全新的共和政府問世。孫中山在前兩江總督府、新的總統府,在各省代表面前,宣誓。詞曰:“傾覆清廷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然後,身穿西式大禮服的孫中山從各省代表手中接過大總統印,啟印,宣布中華民國成立。顯然,共和國的創立者們選擇元旦這一天開國是刻意而為的,為的就是開始一個跟公歷元旦重疊的起始點。為了這刻意,政府組織相當倉促,元旦那天僅僅選出來一個臨時大總統,連副總統和內閣閣員,都是第三天才問世的。顯然,他們沒來得及。

就在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這天,他給當時為清朝政府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打了一封電報,表示他不過是“暫時承乏”,意思只要袁世凱肯反正,這個總統的位置就讓給他。但是,被讓的對象袁世凱卻並不高興,相當不高興。雖然說他並不想像某些人說的那樣,熱衷於做曹操或者王莽,取愛新覺羅氏天下以代之,也有點怕背這個罪名,並且對於清朝也沒有多少的眷戀,畢竟這個王朝不久前曾經很無理地得罪過他。可是,他對於在中國建立民主共和體制也毫無信心。作為混跡宦海多年的老官僚,他深知當年的中國人到底是個什麽德行。一個具有兩千多年帝制傳統的民族,驟然之間沒了皇帝,並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對他來說,最佳的方案就是他此前熱衷的君主立憲,保留清室的帝位,把老對頭攝政王載灃趕走,責任內閣對國會負責,而責任內閣則由他負責。這樣,他雖然沒有君主或者總統的頭銜,但卻實際控制一切。當時的清政府其實已經大體滿足了他的這一要求,武昌起義後不到兩個月工夫,原本氣壯如牛包攬一切的清廷少年權貴們,已經滿口答應將政體從原來設計的德日二元君主制,迅速進步到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在幾個月前還豪氣沖天,強行驅散立憲請願代表,推出皇族內閣的攝政王載灃,面對武昌起義遍地烽煙的局面,居然馬上變得像綿羊一樣乖,綿羊一樣的百無一能。在內閣會議上,他聽任慶親王奕劻和協理大臣那桐擺布,老老實實同意請袁世凱出山,全然忘卻了他在三年前怎麽把人趕走的。即使跟他同為少年權貴的現任恭親王溥偉提醒,這樣做對他不利,他也無可奈何。而那桐這個號稱當年最聰明的滿人,不管當時算盤如何,他後來說起用袁世凱不過是賭博。賭一把,還有希望,不賭,就只有等死了。在1911年5月還躊躇滿志的滿人親貴,終於發現其實他們一點用都沒有,一點本事沒有,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也就只能抓了。

大權在握的袁世凱,雖然還有些牽制的因素,但基本上可以控制北方。理論上南北方正在交戰,但談判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先是袁世凱的代表跟武昌的黎元洪的代表談,然後是南北方的代表在上海談,同時,段祺瑞也派了人,在跟南方一些軍政實力派談。袁世凱的意圖很清楚,堅持君主立憲,讓清帝虛位。這個主張,也得到了列強中的日本和英國的支持。在南方陣營,最接近袁世凱主張的是黎元洪。這個原本被革命黨人拿槍逼出來的都督,真的行使起權力來,還真的非等閑之輩,在立憲派的支持下,很快從黎菩薩變成黎都督,掌控了湖北的局面。黎元洪這個首義都督,一時間儼然成為革命領袖,武漢成為起義各省的核心。但是,很快到來的北洋軍的進攻,漢口和漢陽的失陷,讓黎元洪氣勢大減,談判代表不得不移師上海。南京的光復,則讓革命黨勢力大增。此消彼長,南方也就沒有了同意袁世凱主張的市場。等袁世凱悟到這一點,急令前線的馮國璋罷兵時,已是木已成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