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官場戲與夢 第4章戲裏戲外的“門包”

晚清的當家人是個婦人,沒受過什麽教育,就喜歡看戲。看戲還不喜歡看雅部的昆曲,只好花部的高腔。所謂的京劇,就是在這個婦人的喜好中成長起來的。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個婦人就是西太後葉赫那拉氏。

喜歡聽戲是個樂子,但與民同樂卻談不上,頂多與官同樂。西太後越是到了晚年,就越是喜歡熱鬧,看戲也喜歡拉一幫子人一起看。進戲園子,礙於體制不大可能,於是招戲班進宮,晚清幾個好角兒,什麽余三勝、程長庚、譚鑫培、王瑤卿、孫菊仙、楊月樓、劉趕三之輩,都受過老佛爺的栽培。有點好戲,都喜歡跟王公大臣一起分享。如果唱戲的就時事人戲,現場抓哏,諷刺了哪個權臣,這些人眼睜睜看著大夥笑話,卻也沒有絲毫辦法。因為這些角兒都是老佛爺的供奉,須臾不可或缺的。

頤和園的德和園,是晚清時節老佛爺最喜歡的宮廷戲園子,戲台三層,可以演上天入地之事,要多熱鬧有多熱鬧。老佛爺經常在這裏賞戲,王公大臣一群人叨光。叨光可是叨光,每個人還得掏五六十兩銀子,打點端茶送水的太監,小費不低。那時候聽戲,即使在宮裏,也跟在外面戲園子一樣,一夥一夥的人各自圍著桌子,邊用茶點,邊扯淡閑談邊看邊聽。一次台上正在演《吳越春秋》,範蠡獻西施的故事。裏面有個情節是這樣編排的:範蠡拜訪吳國的太宰伯噽,兩次三番,不給門丁門包,門丁就不給傳達,最後弄了兩千兩銀子塞進去,總算拜見了太宰大人。看到此處,台下叨光看戲的張之洞不禁失聲狂笑,大聲說道:太惡作劇了!這簡直是今日京師官場的現形記。當時已經是20世紀初,張老爺子年歲已高,耳朵聾,說話聲音特大。旁邊的人怕聽戲的太後、皇帝聽見,忙用別的話岔開,其實,太後和皇帝多半已經聽見了。

不用說,張老爺子說的官場現形,就是指的慶親王奕劻。奕劻的貪瀆,晚清第一,進他家的門,門子要收門包,是舉國官員共知的常識。所謂的門包,就是給門子或者門丁的小意思,略等於小費。有權勢的官宦人家,前去拜訪,給了門包,門子才會給你通稟主人,否則來了也等於白來。由於晚清最後幾年,奕劻深得老佛爺的信任,權傾朝野,拜見的人忒多,門包水漲船高,數目不小,清寒之輩,還真就有備不起的,因此,還就有進不了王爺家門的。不求官做,不進王爺的門,也就算了,但要官做,或者從別的渠道已經得官的人,見不到王爺,可非同小可——官就別做了。即使有了名額,比如已經捐好,拿不到。再不就是得了官,也上不了任。在王爺的示意下,吏部不給“照身”(派遣證)。

當然,奕劻也沒那麽傻,不會輕易給人抓到把柄。自己親自書寫了嚴禁收門包的條子貼在門房,告訴人們,他奉公守法。可是來人依舊被索要門包,如果你指這張條子說事,人家門子會告訴你,這事,王爺不能不這樣說,大人您這錢還是不能省。不出錢,對不起,走人吧您。

這樣的事,西太後不是不知道。也有過她欽點的學政,沒有出門包上不了任的事。岑春煊見老佛爺,老佛爺問他見沒見過奕劻,岑春煊直截了當地說,他們家要門包,我沒錢給,就是有錢也不給。知道歸知道,但是對奕劻的寵信卻一丁點也沒有減。在西太後看來,奕劻固然貪瀆,但人老實、聽話,效忠於她。自打祺祥政變她出來當家,一直的策略就是拉皇族親貴一起做。恭親王奕不用,就用醇親王奕譞,再就是端郡王載漪,最後就是這個慶親王奕劻了。清朝的祖制是不許太後秉政的,但拉上皇族親貴,就可以掩飾這種違制的行為。到了晚清最後幾年,西太後自己犯了重大的錯誤,廢了戊戌維新,迫害光緒,招來了義和團,差點沒把江山給丟了。這樣,在後來的政局中,她這個當家太後,就做得沒那麽理直氣壯,皇族親貴對她和光緒也各有懷抱。他們中間,明白事、有用的不多,明白點事,又死心塌地擁護她的人,大概只有慶親王奕劻一個。所以,她在岑春煊堅持要去掉奕劻時就說,如果去掉奕劻,皇族懿親之中還可以用誰?當然,岑春煊也提不出人選。

歷朝歷代,即使最高統治者,真正出於公心者也不多。忠於朝廷,總不如忠於自己。貪腐事小,效忠事大,效不效忠自己,事情最大。西太後死後,當革命到來,滿人在要不要啟用袁世凱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之際,是奕劻推波助瀾,起用了袁世凱。當袁世凱已經決心拋棄清室,實行共和之際,又是奕劻從旁加上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隆裕皇太後痛下決心退位。顯然,效忠一個人的奴才,對於身處的整個集團,其實並不在乎。真正的奴才,是沒有道德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