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官場戲與夢 第16章《新安天會》

《安天會》是京劇的一出傳統戲,演的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事兒。跟《西遊記》原著一樣,故事突出的是鬧天宮,孫猴子出盡了風頭,威風八面。但最終卻要以他被壓在五指山下,天宮恢復秩序作為結束,所以戲名叫《安天會》。

過去的中國人,無論上層還是下層,都有極強的兩面性,一方面喜歡搗亂,一方面又向往秩序。對於鬧天官這種事兒,既喜歡做孫猴子,又想做玉皇大帝和如來佛。一邊樂見孫猴子把富麗堂皇的天官攪了個稀巴爛,一邊津津樂道孫猴子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裏卻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當然,位於上層的人,“佛性”或者“帝性”足一點,而位子下層的人,猴性多些。正因為如此,這個戲才必須叫《安天會》,或者叫《安天大會》。只有這樣,有錢有勢的大爺們才看得安心。編本子和唱戲的人,知道自己是吃誰家的飯,不會跟自己的衣食父母過不去的。

民國了,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像袁世凱這樣的人,即使在清朝,也屬於“佛性”和“帝性”比較多的那一類。袁世凱不大喜歡皮簧,對於唱戲、聽戲,不過應景而已。不過,如果他聽《安天會》這種戲,固然也可能欣賞孫猴子的花招,但屁股肯定是要坐在玉皇大帝和如來佛一邊的。這樣一來,如果人戲的話,他的對頭就只能做孫猴子了。民國開張,袁世凱跟革命黨人有過一陣虛假的蜜月,但蜜月很快結束。宋教仁被刺後,兩邊都不可能再相安無事,或者裝著相安無事。據說,袁世凱也終於看清楚了,孫(中山)、黃(興)無非就是搗亂,左也是搗亂,右也是搗亂。對於這樣搗亂的孫猴子,他就只好下手安天了。

二次革命,國民黨的反抗雷聲大雨點小,被免職的國民黨三都督,只有江西的李烈鈞做了比較激烈的抵抗,廣東和湖南一槍都沒放,而革命黨的老巢南京,僅僅是很戲劇性地鬧了一下。如此聲勢顯赫的國民黨,幾乎是不旋踵就被打垮,孫黃之輩,只好在自己建立的民國成立後的第二年就流亡國外,袁世凱完勝。如此順當地打敗一個聲勢浩大的對手,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但是,公開開大會、唱大戲慶祝,多少有點不好意思,畢竟再怎麽輝煌,也是一場內戰。但是又不能不聲不響,所以,袁氏的左右就想起來編戲這回事,編一個緊扣時事的新戲演出來,讓袁大總統高興高興。孫猴子姓孫,孫中山也姓孫,而且,孫猴子搗亂,孫中山也“搗亂”,自然,新戲最靠譜的就是《安天會》了。就這樣,不知哪個無聊的文人得錢動了動筆,新編的《安天會》出籠了。

《新安天會》裏,孫猴子是時裝打扮,臉上八字胡,儼然就是孫中山模樣。而孫手下大將,是黃風大王,體態肥碩,明白的就是黃興。先鋒官曰獨木將軍,一個俊俏的白面少年,說的是抵抗最力的李烈鈞。而李手下的左右二將,一個是刁鉆古怪、虎頭豹眼,一個是古怪刁鉆、白鼻黑頭,暗指李烈鈞手下林虎和方聲濤二將。後來又說其中一個投降了,那麽也可能是指湖口炮台的守將劉鏡福。而安天的這邊,沒了如來佛,只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手下幾員大將,不再是托塔天王和哪吒,變成了大將軍馮異、桓侯張飛、通臂猿李廣、忠武王曹彬。幾個朝代的人,胡亂湊在了一起,分別指的是進攻國民黨的前線將領,馮國璋、張勛、李純和段芝貴(從古代名將裏實在找不到姓段的,沒辦法,只好讓姓曹的頂替)。劇情很簡單,孫猴子出來搗亂,玉皇大帝遣將鎮壓,當然是孫猴子這邊一敗再敗,最後現出原形,孫當然是猴子,黃是豬,而李烈鈞則是一條狼狗,兩個先鋒偏將,一個是白額虎,另一個沒交代清楚。就這樣,戲到末尾,還生怕看的人不明白,蛇足地加了一段一個人的道白。出來一個小生,連唱帶說把孫中山的身份道了個清楚,讓他無限淒涼、無限懷鄉、無限慘然。

原來的《安天會》,盡管搗亂的最終被鎮壓,但整個過程卻是搗亂的猴子出盡風頭。像這樣一邊倒的安天,沒故事、沒噱頭,真的是不好看。編的人拍馬心切,筆頭著糞,演的人當然也出不了彩。所以,據說當時的名角譚鑫培和孫菊仙都不肯接,只能由次一等的角兒來擔綱。好戲在袁世凱生日那天開場,袁大總統連同一大幫戲裏演的文武幹將,也都坐在底下過癮,看著演員活生生地拍自己的馬屁。但是,這樣的戲拿出去,卻沒有人喜歡看,所以《新安天會》就成了一出純粹的官場拍馬戲。

從晚清到民國,由於西太後的提倡,戲劇舞台是京劇的天下。幾乎每個歷史的關頭,都會有相應的時事戲被編出來,每出時事戲,立場都毫無例外地站在當家人的一邊。但是,除了太平天國時的《鐵公雞》外,幾乎都沒有留下多少痕跡,一個也站不住。只有《鐵公雞》到了民國還在演,我還從舊貨攤上淘到過劇照,但這劇也不大紅,跟老的《安天會》沒法比。至於這出《新安天會》,即使在當時也沒有火起來。參加演出的人看在大筆的包銀份上,就當是唱出特別的堂會,來一場關公戰秦瓊,陪老爺子(袁世凱)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