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再談國民性 第1章大炮那點事兒

火炮這東西,說起來原本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到了明朝中葉,中國人的發明,已經被西洋人運用得更好了。中國人最早引進的火炮叫佛郎機,是通過賴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得到的。佛郎機,就是當時的中國人對葡萄牙人的稱謂。佛郎機這種火炮的特點是射速快,那時的火炮都是從前面填裝火藥,然後放上炮彈,在後膛用引線點燃,發射出去。不僅每次填裝需要時間,而且發射多了炮膛會灼熱,必須冷卻一段時間。但佛郎機火炮就不用這樣,它有好幾個活動的子炮膛,可以事先填裝好火藥,連續發射,而且母膛也沒有發熱的可能,所以射速比一般的火炮快得多。但是,佛郎機的填藥量太小,屬於輕型火炮,威力不夠。後來,中國又引進了紅夷大炮,威力巨大,不僅可以攻城拔寨,還可以轟擊進攻的散兵。這種炮顯然跟荷蘭人有關,當時正是荷蘭人稱霸的時代,而荷蘭人在中國是被稱為紅毛夷的。當然也不絕對如此,因為當年的中國人對西方人認識比較模糊,往往分不大清楚這國還是那國,有的紅夷大炮,其實也是從葡萄牙人手裏弄來的。後來,紅夷大炮雖然在名稱上被中國訛為紅衣大炮,但即使是中國仿制的,名稱中國化了,技術仍舊是人家的。

晚明是一個國家在制度和治理方面接近崩潰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歐風東漸的時期。明朝的海禁松弛,乘著殖民擴張的東風,歐洲的耶穌會傳教士來了。一些開明的士大夫不僅從利瑪竇等傳教士那裏得到了三棱鏡,了解了《坤輿萬國全圖》,還引進了歐幾裏德的幾何學,引進了西洋火藥和火炮的使用和制造技術。當時引進西洋火炮的時候,往往是連同葡萄牙人的炮手一並輸入的。正由於這種火炮技術上的優勢,才使得晚明在滿人的軍事壓力下勉強維持下來。可惜,技術上的補償,永遠阻止不了制度的崩潰。逐漸地,掌握有優良火炮的明軍成了運輸大隊,好多炮隊連人帶炮都被清兵俘虜,明軍的優勢從此不復存在。

後來入主中原的清王朝,雖說從此有了火器,但在研究仿制和使用上,卻始終沒有趕上被它打敗的明朝。首先的原因是由於禮儀問題,清朝跟羅馬教廷鬧翻,中西交流從此中斷,剛剛有點苗頭的西學斷了根。其次,也由於清廷的對手大多為比他們還要落後的遊牧人,有點火炮就占了大便宜。只有一個俄羅斯還算是平等的對手,也還在蒙昧時代,火器水平不高,打了一仗,後來就不打了。所以,火器也沒有外部改進的壓力。所以,到了鴉片戰爭之前,出現在有意給自己國家做間諜的某些傳教士面前的中國大炮,基本就是擺設,好些還是前明時代的舊物,不能升降,不能調整射擊角度,也沒有瞄準器,有些火炮已經多年沒有燃放過了,一放就有爆炸的危險,對自己人威脅更大些。當林則徐到廣東禁煙時,麾下的海防炮台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水準。跟英國人的小型艦隊接觸幾次,在英國人眼裏,中國人的炮彈不是飛過軍艦,就是打不到軍艦,一點威脅都沒有,每次都是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炮台轟平了拉倒(但在上報朝廷的奏章中,都是國人大勝)。後來,總算睜開眼睛的林則徐,從澳門弄來了一些合格的紅夷大炮,可以升降,可以瞄準了。後來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守衛的虎門炮台,就裝備了這樣的大炮。可惜,這樣的炮台卻沒有頂蓋,而且由於增兵的緣故,上面擠滿了士兵。英國人只消用排炮劈頭砸過去,炮台上的炮和士兵就都報銷了。守衛廈門的閩浙總督顏伯燾,一直就沒睜開眼睛,戰前鑄造了好些巨型大炮,用人拖到炮台上,既不能升降,又不能調節射擊角度,也沒有瞄準器,生生固定在炮台上,說是等英國人來了,一炮拍過去,就解決問題。英國人來了,大炮是響了,但連人家的邊都沒沾,人家幾排炮就把炮台轟塌,士兵大潰,顏伯燾也跟著跑,奔出廈門才發現,英國人其實還沒有登陸。於是,總督大人把官兒給丟了。

鴉片戰爭中,跟英國人對陣的中國人不是不勇敢,也不是用刀矛對付西方的先進火器。要論數量,我們的大炮和火銃並不比對手少,但我們的火器基本上都沒什麽用。真正給英國人造成傷害的,第一是水土不服造成的疾病,第二是弓箭和刀槍。戰後的林則徐感慨道,天朝雖有百萬貔貅,不夠臨敵之一哄。封閉狀態下思想缺失、制度缺失和技術的落後,使得中國大炮成了擺設,軍隊也就成了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