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再談國民性 第9章近代史上的失語症考察

失語症也許是一種生理上的病,但是類似這樣的病症,一個民族一個集團也可能有,一旦有了這樣的病,其實非常可怕。

近代中國,失語症是不願意變革者患的。我們知道,晚清政府真正萌發變革之意,始於19世紀的60年代。幫助清政府打平太平天國的地方實力派,在內戰過程中領教了太平天國洋槍洋炮的厲害,也嘗到了洋槍洋炮的甜頭,開始將魏源“師夷之長技”的設想落到實處。而清朝的中央政府,作為當家人之一的奕和文祥,在跟占領了北京的英國人法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也多少開了點竅。1860年之後,一些強勢的地方督撫開始洋務運動,而北京,不僅有了一個被洋人逼出來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還有了承包給洋人的總稅務司,奕甚至想設立一個專門學習西方文化的學校——同文館。這樣的學校,不消說,是請洋人來教的。

不過,這個時候的中國,不想變革、不正視西方存在的士大夫還是相當多。盡管接二連三打了敗仗,但是他們總覺得中國在文化上的優勢依然不可動搖,就算洋人占了北京,不也最後吐出來了嗎?就算不吐出來,取清朝而代之,在某些士大夫看來,早晚也得跟滿人一樣,學習漢人,尊孔讀經,開科取士。每次洋人進來的時候,總有傳說出來,說洋人在占領地開科取士,考的居然還是四書五經、八股文章。所以,當變革到來之際,頑固守舊的人沒有失語,他們發聲抗議了。抗議聲一邊是流言蜚語、街頭巷議、諷刺嘲罵,一邊是一個重臣的奏折。重臣名叫倭仁,是蒙軍八旗的底子,科舉高第,從翰林院的庶吉士一直做到大學士、同治皇帝的老師,也是朝中有名的理學家,跟曾國藩齊名。為人清正,學問也不錯,弟子門生滿天下。

這樣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出來抗議,所依仗的武器,卻是理學的陳年舊貨,連詞句都沒更新。在他看來,中國完全沒有必要學習西方,只要發揮固有的道德,固有的文化,中國就可以在戰爭中獲勝,仁義忠信可以為幹戈舟楫。而中國近來一連串的失敗,不是武器不如人,而是道德沒有發揮作用。如果真的非要學天文歷算,中國之大,不愁沒有本土人才,何必從外面聘請?

當年垂簾聽政的西太後,雖然沒有上過學,更不知道西學是什麽東西,但卻親身經歷了中國軍隊在洋人面前的慘敗,伴隨自己的夫君鹹豐皇帝逃到了熱河,過了好一陣衣食不周,連肉都吃不上的日子。仁義忠信為幹戈舟楫的大話,說說可以,當真則成了笑話。不過,倭仁說中國自己有西學人才的說法,倒是有吸引力,至少,聘自己人,花費要少些。於是,太後下令倭仁趕緊推薦這方面的人才。沒想到反倒將了倭仁一軍,他老先生不過隨口一說,哪裏找人去,理學家的帽子戴著,又不好撒謊,於是只好承認自己也不知道哪兒有這樣的人才。西太後看在皇帝老師的份上,也沒有追究他的“欺君之罪”,只是讓他隨時留心,如果發現了,趕緊推薦上來。但是,不知是奕有心惡作劇,還是西太後要用倭仁牽制奕,突然之間,倭仁發現自己得了一項新的官銜——總理衙門事務大臣。有這樣頭銜的人,在朝中還有幾個,都是熱心洋務之人。此時,把一個反對洋務,極不喜歡跟洋人打交道的人任命為這樣一個專門辦洋務,跟洋人辦交涉的衙門的大臣,看起來很像是在搞笑。

可是,做人很認真的倭仁,卻受不了這樣的搞笑。如果西太後真的想用倭仁來牽制奕的話,她找錯人了。因為一想到要和洋人辦交涉,倭仁就要變大頭娃娃了。結果任命下來不久,倭仁差點沒從馬上栽下來,從此得了痰厥之症,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中風。後來雖然經過治療,好了一點,但兩年之後,還是因此而翹了辮子。現在史家流行的說法是,倭仁故意從馬上摔下來,好借此推掉總理衙門大臣的職務。這是不對的,倭仁的確是一個真正的理學家,不會玩這樣的詐術。

倭仁之死,標志著中國相當一部分思想頑固的士大夫,開始患上了失語症。

初患失語症的人還是能發聲的,聲音最大的是一個名叫劉錫鴻的人。不過,此人僅僅是位做過留洋副使的光祿寺少卿,人品和學問都比倭仁低了不止一個档次。他做過郭嵩燾幕僚,是郭一手提拔上來的人,在出使的任上,卻跟郭嵩燾反目成仇,非常無聊地拼命攻擊他昔日的恩人。而他反對洋務的借口,則是所謂的風水迷信。比如說,在中國修建鐵路,是敗壞中國的風水,會惹怒山神水怪。這樣的說法,顯然比起倭仁的夷夏之防、仁義忠信低了一個档次,不過是民間底層文化怪力亂神的陳詞濫調。可以說,到此為止,頑固保守的聲音,已經因病而嘶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