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魏武揮鞭 官渡之戰(第2/2頁)

官渡之戰就此結束。

圖據《中國歷代戰爭地圖集》。①曹操親自率奇兵五千夜襲烏巢,一舉燒盡袁紹軍的糧草。②袁紹認為曹軍傾巢出動,大本營必然空虛,遂派張郃進攻曹營。③張郃進攻不利,怕袁紹降罪,於是向曹操投降。④曹操斬殺烏巢守將淳於瓊,割下袁軍千余人的鼻子和牛馬的唇舌,送到袁軍大營示威。⑤袁紹全軍潰敗,袁氏父子扮作平民快馬向北,逃竄到黎陽。⑥曹操大勝,收編了大量袁紹敗軍。

這是決定當時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爭。實際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同凡響的軍閥,他們對戰後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紹當然要走士族路線,恢復代表士族利益的舊秩序,這是他們那個階級賦予他的使命。

曹操卻要建立一個“非士族政權”,至少不能再走東漢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須有所更新。他在戰後頒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張抑制兼並,以法治國,唯才是舉,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觀點,就是證明。[52]

曹袁之別,即在於此。

換句話說,董卓是舊秩序的破壞者,袁紹是舊秩序的維護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設者。所以,曹操和袁紹要聯合起來反對破壞秩序和擾亂天下的董卓,卻又會在董卓之後分道揚鑣,甚至決一死戰。

因此,官渡之戰不僅是兩個利益集團的鬥爭,更是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大決戰。在社會地位上,是士族與寒族之爭;在意識形態上,是儒家與法家之爭。這裏面沒有調和的余地。袁紹勝,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勝,新政權和新秩序就將由寒族和法家來建立了。[53]

事實也是如此。

於是,歷史的日程表被徹底打亂。在董卓時期,士族地主階級雖遭重創,卻還可以寄希望於“士族兼軍閥”的袁紹。袁紹一敗,這一線希望也就化為烏有。

看來,在這個軍閥的時代,士族是沒戲了,哪怕他們同時把自己變成軍閥。

能夠叱咤風雲的,只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

比如劉備和孫權。

劉備和孫權都不是士族,也都是軍閥。但與曹操不同的是,他們的政權都建立在南方。唯其如此,才能夠與曹魏形成鼎足之勢。所以,曹操戰勝袁紹,是寒族戰勝士族;孫劉對抗曹操,則是南方對抗北方。

那麽,南方為什麽能夠對抗北方?

在這種對抗的背後,又有什麽玄妙之處呢?

[42]見《三國志·武帝紀》。

[43]見《三國志·荀彧傳》。

[44]見《三國志·武帝紀》、《資治通鑒》卷六十三。

[45]見《三國志·武帝紀》。

[46]見《三國志·賈詡傳》。

[47]見《三國志·先主傳》。

[48]關於許攸叛逃的原因,有三種說法。《三國志·武帝紀》稱“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荀彧傳》稱“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習鑿齒《漢晉春秋》稱袁紹不聽許攸抄小路前往許都劫持天子的建議,許攸怒而投奔曹操。

[49]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

[50]見《三國志·張郃傳》。

[51]見《三國志·武帝紀》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52]曹操的一系列法令包括:建安八年八月“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的“己酉令”,“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的“庚申令”,九年九月的“抑制兼並令”,十一年十月的“求直言令”,十二年二月的“封功臣令”,十四年七月的“存恤令”,十五年春的“求賢令”,十二月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分見《三國志·武帝紀》及裴松之注引諸書。

[53]請參看田余慶《曹袁鬥爭和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