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無字碑 誰來接班

杖殺王慶之以後,李昭德與武則天有過談話。

內容當然是接班人問題。這是國家的大事,也是女皇的心事,不能不談,只不過王慶之沒有資格。實際上這個小人之罪,並不在要廢誰立誰,而在妄議。儲君乃國本,立儲乃大計,也是你一介草民可以品頭論足、說三道四的?

更何況女皇當時正在糾結。

糾結在情理之中。想當年,秦始皇沒能事先立儲,結果二世而亡。晉武帝嚴守宗法制度,結果也二世而亡。漢武帝立了太子又殺太子,結果後繼無人。唐太宗則不但一手制造了玄武門之變,還一手鑄成大錯——當初如果不聽長孫無忌他們的,堅持選擇李恪而非李治,李唐豈會變成武周?

誰來接班關系重大,前車之覆也殷鑒不遠。

但,武周更麻煩。

麻煩倒不在政權來自篡奪,而在武周情況特殊。因為照理說,如果皇帝有兒子,皇位就應該傳給他,或者皇子中的一個。然而武則天的皇位,卻恰恰從兒子那裏奪來。這費盡心機歷盡艱險才弄到手的東西,有還回去的道理嗎?

不要說武則天,換了別人也想不通。

不能傳給兒子,就只能傳給兄弟、侄子、女兒。可惜盡管“兄終弟及”也符合繼承法,則天皇帝卻不是兄,也沒有幼弟。傳給女兒也不行。女兒當皇帝,女婿算什麽?皇夫或男皇後嗎?再說女兒死了以後又傳給誰?外孫女嗎?

兒子、女兒、兄弟都不行,便只能傳給侄子。侄子也有兩種。一種是李治的,但那還不如中宗李顯或睿宗李旦,好歹也是女皇陛下自己的親骨肉。這樣算來算去,可以考慮的就只有武家的侄兒,而且人選現成。

這個人就是武承嗣。[1]

武承嗣是武則天同父異母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元爽和哥哥武元慶與他們的後母,也就是武則天的生母榮國夫人關系惡劣。因此武則天當了皇後以後,便將這兩個哥哥貶到地老天荒,表面上謙遜退讓,實際上公報私仇。武元爽甚至還被牽連到武氏投毒案中,家屬也被流放到嶺南。這種一箭雙雕借刀殺人的伎倆,武後一直玩得十分順手。

至於父親武士彟的爵位,則由外甥賀蘭敏之繼承。

可惜賀蘭敏之同樣必須去死,武則天這才重新想起本家的人,也才將武承嗣從嶺南接回繼承周國公的爵位。鹹魚翻身的侄兒倒是乖巧,並不記恨姑姑的殺父之仇,反倒心甘情願充當鷹犬和走狗,因此武周革命之後便被封為魏王。

說起來武承嗣也確實賣力。那塊刻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字的石頭就是他偽造的,蕭淑妃兩個兒子的謀反案也是他指使周興炮制。已經很難統計,此人究竟夥同其他酷吏為姑姑搬掉了多少絆腳石,又陷害了多少人。但是可以肯定,王慶之出面組織的請願活動,他是總導演。

只不過這一回,是為了自己。

不能說女皇沒有動過立武承嗣為儲的念頭,事實上王慶之起先也頗受優待。陛下甚至給了他特別通行證,以便隨時可以出入宮廷面陳己見。這就足以讓他得意忘形。

但,為什麽又被一腳踢了出去?

因為李昭德給武則天打了預防針:承嗣既已封王,那就不宜再拜相。以皇親國戚之尊,而居中央政府之要,是不合適的,也是有風險的。魏王的權力不能太大。

女皇解釋:承嗣是朕侄兒,故委以腹心。

李昭德說:兒子尚且有篡位弑父的,何況侄子?

女皇猛省:我沒想到! [2]

想法變了,心情和感覺也會變。此刻的王慶之在女皇陛下眼裏,已經由采花的蜜蜂變成了逐臭的蒼蠅。然而這家夥卻不識大體,還要糾纏不休,便只能一掌拍死。武則天沒把他交給武承嗣,而是交給李昭德,意思十分明顯。

李昭德卻意識到,這是一言興邦的難逢機會,於是趁熱打鐵向武則天進言:請陛下想想,自古以來有侄兒為姑姑立廟的嗎?天皇是陛下之夫,皇嗣是陛下之子,沒有誰比他們跟陛下更親,陛下當真忍心天皇得不到祭祀嗎? [3]

女皇無言以對。

第一次儲位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但絕不意味著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實際上李昭德不過延緩了火山的爆發,他的說詞也並非完全在理。沒錯,歷史上是沒有侄兒為姑姑立廟的事情,但是請問有女人當皇帝的嗎?既然如此,怎麽就不能像祭祀媧皇(女媧)那樣祭祀女皇呢?講不通吧?

其實真正打動武則天的,是“弑君篡位”四個字。這讓她頓時明白,此刻無論立誰為儲都有風險,上上之策是既不斷絕武承嗣的非分之想,同時保留李旦的皇嗣身份。皇嗣跟太子是不同的。前者只是認可血緣,後者才確定權力繼承的政治關系。因此誰來接班,仍然是巨大的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