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理念 三綱五常(第2/2頁)

倫常這個概念,也很有意思。

什麽是倫?倫就是秩序和類別。所以,人倫,就是人類社會的秩序和類別;倫理,就是區分類別並規範秩序的規定;倫常,則是倫理道德可執行可操作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

顯然,這裏面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簡易而樸素的,否則不可操作;第二,必須是恒定不變的,否則無所適從;第三,必須是正確或被說成是正確的,否則沒有資格充當倫理道德的規範者。

五常恰恰就符合這三個條件。

我們知道,常,有永久的意思(恒常),也有普通的意思(尋常)。永久就正確而恒定,尋常就簡易而樸素,當然管用,也當然可以稱之為倫常。

那麽,五常又為什麽具有這些品質?

儒家說,因為它們源於人性。

實際上,董仲舒的五常來自孟子的四端。端,就是道德觀念的發源地。孟子認為,它就在人心之中。因為仁就是惻隱之心,義就是羞惡之心,禮就是恭敬之心,智就是是非之心。這可是“人皆有之”的,因此是共同人性。由此推演出來的仁義禮智,就是共同價值。[2]

仁義禮智,是價值嗎?

是,因為可以追求也值得追求。追求仁就叫成仁,追求義就叫取義。而且,由於它們是最高價值,還值得為之獻出生命。比方說,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那麽三綱呢?也來自共同人性嗎?

對不起,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可沒有半點兒人性依據。然而對於帝國,三綱卻比五常更重要。只有確立了三綱,帝國的統治才會堅如磐石。

這個使命落到了董仲舒的身上,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就是他提出來的。如果不能給出滿意的答案,則奈皇上何,奈儒家何,奈天下蒼生何!

董仲舒該怎麽辦?

[1]三綱的思想其實始出於法家,最早見於《韓非子·忠孝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後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他的《舉賢良對策一》則提出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概念。東漢的《白虎通》進一步明確了三綱的內容,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並表述為三綱六紀。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2]見《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