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 英雄與奸賊(第2/2頁)

魏晉卻不以成敗論英雄。只要有英雄之志,哪怕未能如願或功敗垂成,也照樣能得到人們的敬重。

比如祖逖(讀如替)和劉琨。

祖逖和劉琨都是在西晉覆滅之際挺身而出的,也都以驅除胡族興復神州為己任。祖逖甚至在北渡長江船至中流之時,豪氣幹雲地敲著船楫朗聲發誓:我祖逖如不能收復中原,那就讓我有如這滾滾東去的江水,不再回來!

這就是所謂的“擊楫中流”。

同樣廣為流傳的是“聞雞起舞”的故事。有一次,二十四歲的祖逖半夜聽到雞叫,便叫醒同樣年輕的劉琨:這是上天在激勵我們呀!於是一起到屋外舞劍。[11]

聞雞起舞和擊楫中流的故事,後來成為中國人勵志的常規教材,祖逖和劉琨的事業反倒是鮮為人知的。事實上他們倆都未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祖逖憂憤而死,劉琨被人冤殺,卻像出師未捷的諸葛亮一樣讓人懷念。

人物比功業更重要,這是一個轉變。

與此同時,對人物的追捧也由聖賢而英雄。聖賢都是道德楷模,英雄則未必。董卓不用說,曹操和袁紹年輕時也近乎無惡不作。他們倆甚至在參加婚禮的時候故意制造混亂,趁機去偷人家的新娘子。然而這樣的故事卻被人們津津樂道,並沒有人因此而認為他們不是英雄。[12]

實際上魏晉時期英雄的概念與道德無關。劉琨便原本是風流才子,喜歡聲色犬馬,祖逖的行為則幾近劫匪,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忠君愛國和建功立業。同樣,他們把天下大亂看作揚名立萬的大好時機,因半夜雞叫而驚喜,也不奇怪,盡管這驚喜難免“幸災樂禍”之嫌。[13]

也許,這就是“魏晉風度”了:道德評判退隱,個人價值彰顯。吸引眼球顛倒眾生的,不再是功業、節操、學問,而是氣質、才情、風神。或者說,正因為懷疑和否定了外在權威,才有了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14]

所以,英雄可以同時是奸賊。

比如王敦。

[1]見《後漢書·許劭傳》。

[2]見《三國志·武帝紀》正文及裴松之注引《魏書》、《世語》。

[3]見《世說新語·識鑒》。

[4]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

[5]見劉邵《人物志·英雄》,下同。

[6]見《世說新語·容止》。

[7]王粲《英雄記》(又名《漢末英雄記》)中人物便有董卓、袁紹、呂布、公孫瓚等。

[8]諸葛亮遊說孫權時,便稱劉備“英雄無所用武”,見《三國志·諸葛亮傳》。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見《三國志·先主傳》。

[9]魯肅的說法見《三國志·魯肅傳》。

[10]請參看駱玉明《世說新語精讀》。

[11]以上均見《晉書·祖逖傳》。

[12]見《世說新語·假譎》。

[13]見《晉書·祖逖傳》史臣論贊、駱玉明《世說新語精讀》。

[14]請參看李澤厚《美的歷程》。